在准备结束这篇文稿的时候,恰巧读到了朱正琳的《学习死亡》。尽管我只是匆匆浏览,但我已被充满哲理、广征博引、寓意深邃的文笔所感动了。
文章是为了纪念其友人、作家史铁生而写的。大凡读过史铁生著作的人,都会知道史是一位著名的但又是残疾的作家。艰苦的环境和残废的身躯,铸就了一位“学习死亡”的智者。朱的这篇文章的命题正是“学习死亡”。关于命题的诠释,朱是这么动情地追忆这位史铁生的:“与史铁生的交往不算多,但从第一次见面起,他就给我留下这样一种越来越深刻的印象:这个一生与病魔结伴而行的人,早已与死神达成某种谅解。果然,当死神真正降临时,事情便的确像是在履行一份谅解备忘录,那样的简单明快、从容不迫,一时竟传为佳话。”
这一简短、透彻的叙述,让人完全相信作家史铁生一生在抱病坚持写作,同时又主动学习死亡,准备死亡,迎接死亡,直面死亡。因为他从《蒙田随笔》全集中深深地精读了、记住了其中的名篇《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史铁生学以致用,一边积极创作,一边学习死亡。
死亡还要学习吗?朱正琳在《学习死亡》的文章里,说明了“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这句名言的来龙去脉。其实,这句名言是从古罗马西塞罗的一段话意化出来的。西塞罗的话意是:“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做思想准备,因为研究和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使我们的心灵脱离躯体。心灵忙忙碌碌,但与躯体毫无关系,这有点像是在学习死亡,与死亡很相似;抑或因为人类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归结为一点:教会我们不要惧怕死亡。”(www.xing528.com)
“不要惧怕死亡!”这犹如画龙点睛。西塞罗的一大堆话,直白的告诫我们:每个人都注定要死亡的。死是绝对的,生是相对的。因此,人活着的时候就要认识死亡,准备死亡,面对死亡。对死亡的理解,就是对自由的理解。谁学会了死亡,谁就解脱了被奴役的心灵。谁能了悟失去生命不是一件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活,对待一切。
古人文天祥是这样,今人史铁生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学习死亡的智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