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清任,恐怕当代的中医知道他底细的并不多。他也算得上是清朝中晚期的名中医,但与他的同行、前辈中的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一代名师来说,他的确逊色多了。然而,当有人讲到中医文库中一本叫《医林改错》的小册子来,则一定会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地吊起讨论的胃口来。其实这本惹是生非的小册子,正是出自这位不甘寂寞的王先生。
王清任何许人也?
王清任生于1768年,卒于1831年,清玉田(今属河北省)人。他自幼习武,是位武库生,年轻时考取了武秀才,担任过千总卫(相当于尉官)。只是目睹了当时甚多不如意的社会现状,生出许多烦恼,因而抛刀解甲,改弦更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于是毅然离武学医,改习岐黄,半途悬壶济世,并且心想事成。几十年风雨兼程,游移于故乡与北京之间,望闻问切,救死扶伤,曾经名噪京师,成了当时中医队伍中的佼佼者。晚年惹人注目的,则是他历时多年,别出心裁撰写的《医林改错》。(www.xing528.com)
当王清任青春年华踏入中医队伍时,他已颇通古代医籍并具一定的实践经历。在行医中,他逐渐感悟到当一名好医生,首要的要懂得人的解剖学知识。“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于是,他在熟读了古籍医学中有关人体解剖脏腑图形,并发现一些谬误后,便萌发了改错修正的想法。因而一边行医济世,一边抓住机遇,亲临一些现场,观测解剖尸体,绘制草图,记录脏器的方位、特征,写上解说,终于编著成三万多字、25幅简图、自撰新方31个、妇产方剂2个的《医林改错》,分上、下两卷刻印发行。其上卷以“脏腑记叙”为主,用文字、图形描述了人体内脏,修正了前人对脏腑论述的错误,补充了“髓海说”的内容。下卷则重点介绍了行医实践的体会,特别是运用气血学说,辨证施治,活血化瘀,诊疗中风、抽筋、瘫瘘、痺证、痫症等50余种常见疾患的经验。
坦诚地说,王清任独特的医学理念和脏腑解剖,对我国传统医学还是有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贡献的。他丰富和发挥了“气血学说”,创立了“活血化瘀”。他的贡献、改革,奠定了他在医学史中的一席地位,不愧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名医。只是《医林改错》的错误,降低了他的声誉,蒙上了一落尘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