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脏腑学说,它人为地将脏腑分为两大类,即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而大脑则靠边站,列为五脏六腑之另类,仅成为“奇恒之腑”的一员,即脑、脊、骨、脉、胆、女子胞。以如此排位定性,中医认为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封闭的组织器官,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既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又似脏非脏,所以称之为奇恒之腑。虽然,早在《内经》中曾将脑视为“髓之海”,《灵枢·海论》便曰“脑为髓之海”。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曾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脉要精微论》更提及“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深研中草药,编撰《本草纲目》之余,似乎也感悟到先辈“重心轻脑”理论的不真不实,不公不正,因而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新说,实为大脑吐了一句真言,争了一口气。
历史长流中,虽然有一些对大脑鸣不平的真知灼见,但根深叶茂的“唯心思维”却一直占据上风,与时俱进。从《黄帝内经》的“心者居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的基调出发,一路为心高唱赞歌,并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单把心安排在脏腑之首,而且把其功能盲目夸大,认为它在主神志、主血脉、主汗液,还有“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表等,实属牵强附会。除了主血脉吻合解剖、生理之外,其他功能皆是想当然、无科学依据的对心的贴金。像主神志这种人的主要生命活动,恰恰是大脑独特的优势功能,而我们的先辈却忽视它的客观真实,或怕困难而放弃对脑的研讨,因而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孤寂沉睡,千年荒漠。直至西医东渐,借助他山之石才逐渐启开了顶上的“天窗”,探索着脑中的奥秘,了解着神经细胞的活力,认识着大脑的无穷力量,纠正了对大脑不公正的待遇。
这一迟到的对历史案件的纠偏,正是时代的进步。
心脏对脑长期“不太友好”
虽然人体内发生的不少事件,常是心脑相连,涉及彼此,往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但由于心处于中心脑远居于顶上,心在上游,脑在下游,心主宰血供,脑接受由心供给的血量,心是交通运输的“总站”,脑只是血管网络的终端,因而心脏在供给大脑丰富物资的同时,往往也运给大脑一批批心脏废弃的垃圾,比如细菌、病毒、有害物质等。(www.xing528.com)
其中较常遇到,对大脑损害较大的是血栓和栓子。
当人们有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时,便意味着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会受到损伤而产生血栓或脂肪栓子等。无论是血栓或“粥样斑块”,当受血流的持续冲击下,原本寄居于心脏和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或血块便会脱落漂流而下,直至脑中的较细血管而发生堵塞——血流断绝——脑细胞死亡——脑梗死——卒中形成。因此,脑梗死发生在脑,但其根常牵连着心。
心有时对脑并不太友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