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拳对延缓认知衰退的研究

太极拳对延缓认知衰退的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唐代的许宣平、宋代的张三峰、明朝的张三丰、明末清初的陈王廷和清朝的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先祖是一种自然的归属。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太极拳基本都是杨式太极拳。目前国内外传播的主要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其中尤以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最为普遍。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对延缓认知衰退的研究

太极拳(Tai Chi Chuan,TCC)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早期曾被称作“长拳”“棉拳”“软手”“十三势”等。对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唐代的许宣平、宋代的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明末清初的陈王廷和清朝的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都尊崇张三丰为祖师。究其原因是张三丰创办了武当派,开创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先祖是一种自然的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精华,引申而来。但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人的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是武术家陈王廷。直至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正式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武术尤其是太极拳逐渐从防身转向健身,并演变出五大派系,分别是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吕艳琼,2015)。

明末清初,陈家沟陈王廷初创“陈氏太极拳”,陈氏拳法共包括两路:第一路拳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动作呈弧形螺旋,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可以打出一种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气沉丹田”,还在练动作的同时“丹田内转”;④快慢相间,一般行拳时慢,动作转换处快;⑤拳路架子分高中低3种,高、中架子适合年老体弱的人群,低架子适合青壮年人群。第二路拳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较多;②动作比第一路拳更快更刚,爆发力更强;③“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④适合青壮年人群练习。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孙后代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而改编了一套“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①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招式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劲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②其架势也有高、中、低之分,学拳者可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等适当调整运动量,适用范围较广。1957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根据杨式太极拳的拳法整理出版《太极拳运动》一书,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将杨式太极拳发扬光大。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太极拳基本都是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由宗师吴天佑和其子吴健泉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而改编的,又被称为“吴式小架子”,共有84式,其特点是:动作舒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动作端正严密,细腻熨帖,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1958年出版的《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一书确定了吴式太极拳的理论和地位。(www.xing528.com)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武禹襄在杨式太极拳小架拳式基础上发展创编,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式太极的特点是:①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法分虚实,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用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②重视无极桩、太极桩、前进步、后退步、踩步和独立步等六项基本功的练习;③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后来郝月如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要”。因武氏是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因而流传不广。

孙禄堂创作的孙式太极拳,是现代五大太极流派中的最新一代。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拳等多种拳法进行了重构和融合,其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引导气血运动,达到身心、精神、体能训练的目的。1915—1932年间,孙禄堂撰写了《太极拳学》等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武术各流派成就的全面总结(吕艳琼,2015)。

总之,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已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推崇。目前国内外传播的主要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其中尤以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最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各地相继制订保护措施,并先后举办了多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了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时被逐渐简化,成为一项普遍的运动项目,旨在推广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其中24式杨式太极拳因其简单易操作而深受大众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