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课”而言,教育部提出了不同的建设重点。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对照上位要求开展建设。但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课”,也应当有共通之处,这是不同类型“金课”建设的共同遵循。
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课”,都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大纲修订、课堂教学、实践教育中,挖掘、充实本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素质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引领融通,人文关怀与品格养成并重,家国情怀与专业使命教育兼备的一流课程。
2.聚力开发新型高水平课程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课”,都应当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按照“四新”专业发展的要求,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程教学,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现融合。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一批站位高、立意远,开阔学生视野、支撑专业建设的新型高水平课程,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全面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www.xing528.com)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课”,都应当着力推动“互联网+”“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变革,遵循教学规律,以提升课程内涵和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实施新技术融入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自主性、互动性、创新性学习。对于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三种类型的“金课”而言,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是此类“金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对于线下“金课”、社会实践“金课”两类课程而言,也应当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这两类课程质量的提升。
4.着力提升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课”,建设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提升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改革应当长期遵循的原则。“金课”建设归根结底还在于推进课程改革。推进改革就必须有效果,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高校当中长期存在的课程和教学问题。因此,“金课”建设要特别注重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来切实扭转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水平不高、学生思维训练与创新性培养不足等问题,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5.完善课程改革常态化发展机制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课”,都应当着力于完善课程改革常态化发展机制。“金课”建设只是三年的短期项目,但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而言则是一个长期的话题。“金课”建设仅仅将推选两万余门课程(预计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加),但对于全国高校而言开设的课程仅仅是沧海一粟。因此,教育部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改革探索,实现高校课程改革发展机制的常态化。只有实现了课程改革发展的常态化,打造“金课”和淘汰“水课”才能够有根本保证。其中,既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也包括课程建设、运行、评价等课程建设管理机制,还包括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相关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