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务一本通:一流课程建设类型

高校教务一本通:一流课程建设类型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代,高校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花钱,加快dialogue、critical、debate类型的课程建设,才能建成世界一流的“金课”。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举措。

高校教务一本通:一流课程建设类型

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同时提出新时代高校要下大力气要建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五大“金课”类型,推进高校的一流课程建设。

1.线下“金课”

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silence,课堂上很安静,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睡、拼命玩,互不干扰,一片祥和,就是没有拼命跟老师学习。第二重境界叫answer,老师提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这种互动跟没有互动差不多。第三重境界叫dialogue,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这种课是好课。第四重境界叫critical,有批评质疑的味道在其中,学生不仅和老师有互动,还能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跟老师还有点小争论。最高一重境界是debate,有争论、争辩,甚至还有争吵,老师讲的学生可以不同意,学生可以讲自己的看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校长说,如果把资质相同的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silence的课堂上,一部分在critical或者debate的课堂上,四年过去后,前一部分可能是被动的只会循规蹈矩的只掌握已有知识的人,后一部分则会成为独立思考、敢于批评、敢于质疑,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花钱,加快dialogue、critical、debate类型的课程建设,才能建成世界一流的“金课”。

2.线上“金课”

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一种新课——慕课(MOOC),是有生命力、有前途、有未来的课,是有可能通过网络改变教育的课。教育部计划推出3000门国家级线上“金课”。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举措。变轨超车不是弯道超车,是另辟蹊径实现超车。截至2018年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达到8000余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用人数突破1.4亿人次,获得慕课学分的大学生已经超过4300万人次,可供西部高校选用的慕课超过65000门次。我国不仅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还在建设学习型国家。为此,专门开设了100门线上“金课”供军队的现役军官和士兵学习;中宣部供全国党政干部学习的“学习强国”平台专门设立“学习慕课”专栏,也从大学慕课中精选了170余门课程。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国家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学慕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要加快建设线上“金课”,充分利用自身师资队伍和平台优势建设线上“金课”,基础薄弱的大学要多引进优质线上“金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www.xing528.com)

线上的课和线下的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模糊了分界的混合课。如翻转课堂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式,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主要是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高校要大力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金课”,每个学校都可以建、可以用、可以学,充分应用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线上“金课”的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高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线上“金课”,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教学特色,打造越来越多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金课”,如此,才能促使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4.虚拟仿真“金课”

虚拟仿真是“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如果说“互联网+教育”的课深刻地影响了今天,那么“智能+教育”有可能开启教育的未来。新时代大学一方面要做“互联网+教育”,另一方面要紧紧跟踪、探索创新“智能+教育”。未来“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将有可能成为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了高等学校实验、实习、实训中的问题,解决了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问题。如部分实验项目,实境教学不可能让油田发生真正井喷,也不可能让原子弹发生真正爆炸,更不可能让学生坐火箭上天坐潜艇入海,但是虚拟仿真可以解决。因此,高校要加快建设虚拟仿真“金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社会实践“金课”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赛推出了两堂中国最大的课。一堂课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学生走进中国边远的山村,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了解国情民情,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另一堂课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年有265万人同上这门课,产生64万个项目,成为全球最大最好的双创路演平台,中国最大的创新创业课。中国“互联网+”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社会实践“金课”不是相关活动的参赛获奖项目,必须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具有相应的学分。这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孵化或者产生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这类课程也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入脑、入心、入行,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高校要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类课程与创新创业大赛、德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打造德育大平台、智育大平台、体育大平台、美育大平台、劳动教育大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金课”作用,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惊艳非凡的体验,有海阔天空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