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务一本通:课程体系的重点领域

高校教务一本通:课程体系的重点领域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还可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当前,高校教务工作者应着重从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和自主发展课程四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教务一本通:课程体系的重点领域

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还可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当前,高校教务工作者应着重从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和自主发展课程四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

1.深化公共课程改革

公共课程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有的高校也称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新时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公共课程改革。

(1)推进公共必修课分层、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公共必修课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足开齐,同时,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学科性质、学生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模块,推进公共课程的分层、分类、分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在保证学时学分不变的基础上,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行分级教学;大学体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素养类课程根据学生学科类别实行分类教学;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工程训练、教师教育课程等基础类课程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类别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学科分类按照师范类、农科类、人文社科类、理科类、工科类、艺体类等进行分类。

(2)推进公共选修课的模块化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安排和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不是特意确定知识广度,或划定特定数量的知识信息,而是力求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推进公共选修课改革时应注重强化选修课的课程模块建设,注重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理念,围绕教育理念设置课程目标,根据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确定核心课程模块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2.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新时期,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1)增强专业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新时期,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杜绝“因人设课”和“因条件设课”现象的发生,贯彻产出导向理念,从细化课程的形成机制及决策流程入手,明确每一门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每一门课程特别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理据充分。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提高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保证各类专业课程学分比例恰当,以课程矩阵的形式将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关系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使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均有课程和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并且对支撑关系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www.xing528.com)

(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高品质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充分体现该专业的专业属性,鲜明体现该专业的学科特点,集中显示该专业的存在价值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所需传授的知识属于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核心知识,体现着专业培养的基本素养与要求,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其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2]因此,新时期高校要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化,提高核心课程的“含金量”,重新制订课程大纲,更新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高校教务工作者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融入课堂、进入实验室,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课程建设的衔接性和交叉性。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新时期,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及社会人才需求,将培养既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出发点,构建科学的、系统的、灵活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三个层次组建,实行“分层培养、层次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创造精神。基础实践层次通过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实践教学,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践基本技能和方法、基本工艺操作技能等,强化学生独立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层次通过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综合与创新实践层次是实践教学中最高层次的实践,强调学生在学习基本实践知识和技能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顺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统筹,明确各级人才培养单位权责,强化协同育人,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竞赛项目、孵化培育平台、政策制度,深化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关键领域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科教融合,让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设立“一对一”导师帮扶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创新自主发展课程

自主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拓展渠道,也是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新时期,高校可通过设立自主发展课程模块,设置个性化选修课、自主创新创业活动等课程模块和学分,破除人才培养在学科知识单一、专业能力受限方面的瓶颈。其中,个性化选修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潜能开发、多元发展与个性培养的需要而设置。各专业所有课程对全校本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跨年级选修任何课程作为个性化选修课程,且课程学分可替换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或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学分。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自主创新创业活动,并计入自主创新创业学分,如将自主创新创业学分分为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创业学分,科研学分可替代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创业学分可替代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学校通过课程模块和课程学分的设置,丰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资源,拓展学生综合发展的渠道,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的思维模式,实现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