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本科教务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专业建设是高校适应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需求而开展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其总体原则是,既要符合国家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符合国家全面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培养“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方针,又要考虑高校自身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一般来说,专业建设具有五大原则:合理性原则、前瞻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
1.合理性原则
专业建设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而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市)面临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对各层次、各类别的人才需求也千差万别,随着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对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也提出了现实要求。换言之,高校必须在专业建设上体现区域特色,在总体上形成分布合理、错落有致、特色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在国家实行“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追求理、工、农、医等全部学科门类的齐全,而应当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高水平一流学科专业。
2.前瞻性原则
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原则就是指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预测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布局未来发展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3.需求性原则(www.xing528.com)
专业建设的需求性原则是指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都要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发展服务,具体体现为设置什么专业、招收多少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怎么设置、已有专业怎么调整等方面,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无时无刻不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着。
4.可行性原则
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原则是指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需求,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特别是在新专业设置上,不能盲目跟风,追捧热门专业、高精尖专业,必须统筹考虑学校当前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发展水平、长期规划等诸多因素。
5.适度性原则
专业建设的适度性原则是指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科学把握“规模、效益与质量”三者之间的有效兼顾和合理平衡,专业没有规模就谈不上效益,没有效益就难以促进质量提升,而没有质量,形不成规模,没有规模又很难产生效益,所以要做到三者之间的协调适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