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侗族风雨桥-咸丰县传统村落

侗族风雨桥-咸丰县传统村落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侗族风雨桥风雨凉桥是十字路村一张靓丽的名片,它是鄂西地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侗族风雨桥。桥身除部分柱、枋、梁朽坏及桥面木板更新外,全桥风貌依旧。民国五年翻修,1987年、1999年、2003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3次维修,使凉桥保持原貌,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王庙累招和尚祭祀,每月初一、十五撞钟击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残祠改建成高滩小学。

侗族风雨桥-咸丰县传统村落

汉代铜釜 1982年3月,在十字路村春沟出土汉代铜釜一个,形为侈口、圆腹、环底,腹周长1.2米,重达7000克,左右有虎首浮雕式耳各一对,烟熏痕迹明显,属生活用品,证明在汉代已有人在这一地区活动。

侗族风雨桥 风雨凉桥是十字路村一张靓丽的名片,它是鄂西地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侗族风雨桥。风雨凉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名斩龙桥,相传由清王朝诰封朝议大夫秦朝品捐资建造。桥为亭阁式木结构长廊,横跨野猫河上。桥全长75.14米,五墩四跨;每孔净跨10米,共16个孔,宽4.5米,通高8.78米,两边偏檐,顶上盖瓦,廊中间有高耸的亭阁,檐角高翘,玲珑有致,早年供有神像。桥廊12间,两侧条木为凳,是人们夏日纳凉和过往行人休息之处。河中青石砌成的3座菱形桥墩,至今坚固牢实,完好无损。桥身除部分柱、枋、梁朽坏及桥面木板更新外,全桥风貌依旧。曾有诗人蒋遂龙作《咏侗家风雨桥》曰:“洞清泉白浪翻,飞流直下过高滩。横空一道彩虹架,南北通途一线连。”民国五年(1916年)翻修,1987年、1999年、2003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3次维修,使凉桥保持原貌,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对通行量日增的形势,为减轻负载压力,保护文物,20世纪80年代,在其下游约30米处,政府出资修建了一座载重石拱桥,使得木桥交通,得以更好地保护。

十字路侗族风雨桥(田孟清 摄)(www.xing528.com)

白帝天王庙 十字路高滩曾有白帝天王庙,为黎、王、赵三姓(现已绝嗣)人所建。原在高坝,明末清初迁至高滩,增修鸾楼叠立于白帝天王庙之上。清代中期又增建观音阁于白帝天王庙的后面,组成两进,前殿供奉白帝天王,后殿供奉观音大士等神像。内有大鼓、大钟、大罄。庙地10余亩。天王庙累招和尚祭祀,每月初一、十五撞钟击鼓。每年三九会期,各族人民至庙朝贺、拜佛、请药、抽签、向喜等。民国初年,从重庆酉阳溪口招来彭和尚及其侄女,后又相继招来冉和尚及徐和尚二人,都因亵渎佛规,在群众中声誉扫地,因而香火渐淡,朝拜者少。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祠宇倾危,寺院颓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残祠改建成高滩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