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传统村落:坪坝营镇马家沟村

咸丰县传统村落:坪坝营镇马家沟村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母洞位于坪坝营镇西南部的马家沟村,距坪坝营镇6000米,镇外环路纵贯全境,东与梨树坝村、旋场坝村接壤,南与青岗坝村、大铧尖村交叉毗邻,西与青岗坝村相连,北与中坝村、梨树垭村相邻。马家沟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437户1537人,王母洞为其中的一二组,共计220人,位于村委会西1000米,经过梅子垭的狭窄路口、顺着环镇公路往前,便可见散落在马鞍山下的灰屋老宅,靠山环林,公路穿梭,溪流激荡,传统民居熠熠生辉。

咸丰县传统村落:坪坝营镇马家沟村

王母洞位于坪坝营镇西南部的马家沟村,距坪坝营镇6000米,镇外环路纵贯全境,东与梨树坝村、旋场坝村接壤,南与青岗坝村、大铧尖村交叉毗邻,西与青岗坝村相连,北与中坝村、梨树垭村相邻。马家沟,一说原名马夹沟,因地形而得名。传说王母洞对面山有十二猿猴,在一次过江中,一只母猴跨过去后,河水大涨,导致后面的猴子过不去,眼巴巴地望着前方,母猴又回头遥遥望着其他猴子,这一场景又形似马鞍,故被村民称之为马鞍山。王母洞西边的山名马神尖,从青㭎坝往里走是一条狭长谷地,而村民都沿着地势在沟中修居建屋,因而名为马夹沟。另一说,平坝与山脚结合部有一条溪沟流过,该溪沟沿岸曾有马姓人家居住,故名马家沟。马家沟村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437户1537人,王母洞为其中的一二组,共计220人,位于村委会西1000米,经过梅子垭的狭窄路口、顺着环镇公路往前,便可见散落在马鞍山下的灰屋老宅,靠山环林,公路穿梭,溪流激荡,传统民居熠熠生辉。

王母洞全貌(田孟清 摄)

王母洞既是一座洞穴的名字,也是一个生产组的名字,还是一个古民居的名字。相传天上王母娘娘下界路过此地,见此地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洞府幽深,便在山洞居住了一段时间,故名王母洞。王母洞所在山体系喀斯特地貌,俗称龙古石山。洞口悬在山腰绝壁上,被灌木丛掩盖,俗称“进洞”,自下而上有羊肠小道相连;于山体背面,另有隐秘尾洞通向野外,俗称“出洞”;洞分若干层,每层又有若干分岔,洞中有山,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底有河,几乎镂空整座山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座洞穴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成为当地百姓躲避战乱、匪患的“要塞”。那时,近邻的百姓在洞口修建房屋,常将金银细软、粮食油盐藏在洞里,并备有床铺、锅灶、柴火,危急之时,男女老幼立马进洞,再用大石头封住洞口,只留瞭望孔、射击孔,凭借火铳、梭标,安然自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王母洞作为一个生产小队,后在联村时合为一组,现延续20世纪80年代的分组成为马家沟的一、二组。

王母洞作为一个古民居,位于洞口对面500余米的山腰,是蒋家古居所在地。蒋家先祖蒋维明从湖南武陵同古里蒋家坪迁徙,先至湖南慈利雷家山,清雍正初年(1725年前后)迁至咸丰经商,定居王母洞,后家道勃兴,修葺宅院,形成现在王母洞四合大院规模。四合大院内,一、二组交错杂居,有住户28户,其中蒋姓16户,其余兼有各姓,系土地改革时期,蒋家作为地主,财产被没收,分给帮工、佃户等穷困人民居住,村中耄耋老人对此还保留有些许记忆。(www.xing528.com)

蒋家古居现存6个土家吊脚楼院落,系清乾隆年间所建,是咸丰县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古老的吊脚楼建筑群之一。房屋依山而建,自然地形成了凌空吊柱的形式。四合院天井的四周各有一栋四列三间木屋,形成一个正方形整体。靠外面的三方屋沿顺着山势悬空延伸,形成一个楼高约14米、立柱18根的回廊式吊脚楼。因损毁形成的4个撮箕口形状的三合水吊脚楼,依山就势一字排开。靠近村委会的一栋古居保存最为完整,四合天井清晰可见,踏着青石从侧门走进,院落的整体便映入眼帘。一角的百年紫薇探出屋檐,生长旺盛。正中安置的水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据居住于此的老人回忆,院落繁盛之时,每到饭点,院子里便满是人群,围坐在四合院里,品尝食物的同时嬉语浅笑、闲聊近况。进上院,穿天井,过下院,上阶台,6个独立的吊脚楼相连互通。院坝全部为青石板铺就,阶沿采用“型条石”砌筑,柱基高且形状多样,多个相叠,雕以花纹、刻以文字,达到防潮的同时兼具美观效果。石板铺地,青苔蔓生;阶沿抬高,四周相连;楼下有潺潺溪水,四周有巍巍群山,青青石坪上鸡犬相嬉,回廊上老孺相依……一幅和谐的农家画卷。

蒋家古宅全景(田孟清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