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坝村的丰富多彩民俗文化与孝歌流传

官坝村的丰富多彩民俗文化与孝歌流传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坝村人民勤劳乐观,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各类民俗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孝歌流传历史悠久,至今盛行,属丧礼的一部分,主要是对逝者的祭奠、哀挽。官坝村的土家族、苗族人把老人去世当作白喜事,认为是一种解脱,因此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祝愿老人早日超生。经历麻阳的迁徙与周围土家族、汉族杂居后,官坝村的节日呈现各民族交融的特点。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一般在春分前后、农历二月中下旬。

官坝村的丰富多彩民俗文化与孝歌流传

官坝村人民勤劳乐观,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各类民俗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草把龙舞祈丰年 民间歌舞中,草把龙影响深远。官坝村历来有玩草把龙的习俗,官坝是草把龙的起源地,后来才逐渐流传至咸丰各乡镇,甚至流传到重庆黔江及周边的湖北恩施利川、宣恩、来凤和湖南龙山等地。清乾隆时期,草把龙活动盛行,当时在整个武陵山区,咸丰草把龙都大有名气。草把龙现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属咸丰传统舞蹈中的一种。在咸丰官坝、马河一带,草把龙流传已有数百年之久。

草把龙是一种在青苗时节进行的为祈求减少虫灾、庄稼丰收的活动。草把龙一般用稻草编织而成,扎成九节像龙状的腰身,加上龙头、龙尾,由9人舞动,前面还有1个耍宝的人,共有10人,玩法与玩龙灯相同,配以锣鼓灯笼、火把,在田埂地边或院坝玩舞。一般先在庙上玩一路,再去田坎玩,玩遍村里的大部分地方,以表达获得丰收的美好心愿。玩草把龙的技术简单易学,村里年轻人看一两遍即可学会。每年玩草把龙时热闹非常,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观看,一面喝彩一边怀揣祝愿,是官坝村的一项传统活动。

草把龙(张燕丽 摄)

山歌传情 官坝村民间歌谣众多,劳动歌、礼俗歌、情歌、儿歌、时政歌广为流传。民间歌谣以山歌流传最广,唱山歌是官坝人耳熟能详、最经常进行的活动。唱山歌一般是在田间地头做农活用以振奋精神而进行的活动。官坝人以农耕为主,农忙时节,村里人人出动到地里劳作。一个人唱完,旁边的人接替,歌声接连不断,很是热闹。山歌唱词纯朴生动,如:“唱歌莫唱扯谎歌,风吹岩(方言,念ai)头滚上坡。去又看见牛生蛋,转来又见马长角。半岩山上鱼扳池,万山老林捡贝壳。”山歌多反映当地人生活,运用对偶排比手法,朗朗上口。

官坝村老人离世要唱“孝歌”,修房立屋要“说福事”,相沿成习。村里有人去世时,也唱夜歌,又称孝歌。孝歌流传历史悠久,至今盛行,属丧礼的一部分,主要是对逝者的祭奠、哀挽。官坝村的土家族苗族人把老人去世当作白喜事,认为是一种解脱,因此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祝愿老人早日超生。孝歌在灵堂边进行,唱孝歌前,在灵柩前摆上三张方桌,桌上摆上酒肉菜肴,歌师边饮边打鼓边唱,几个或者十几个人团团坐,一个人唱了后面的人接上。唱词内容主要有生死规律、歌功颂德、劝导勉励、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等,多为即兴演唱。

三棒鼓 在民间曲艺上,打三棒鼓最受人们欢迎。三棒鼓是官坝的一项传统曲艺活动,也称为打花鼓。三棒鼓与玩花灯一样是在过年时进行。三棒鼓表演共有三个人,一个人打鼓,一个人唱歌,一个人抛甩刀子,刀有三把,让其脱离手掌转动起来。关于抛甩刀子还有一些有趣的玩法:把红包放到房梁上只露出一点,甩刀子的人如果能用刀子把红包打下来,那么红包便是他的;另外一种是用线把红包扎紧,将之挂到房梁上,如果甩刀子的人能用刀把线割断让红包掉落下来,那红包就是他的。三棒鼓边打边唱,一般四句,如:“锣鼓紧紧塞哟,闲言两丢开哟,听我唱一首祝英台,山伯访友来哟。”两人交替唱颂时,只有先唱的人唱得好,接话词说得打动另一人,对方才会接替,否则还需自己唱颂。两人相互调侃、说些俏皮话,热热闹闹贺新年。另外,在过年时还有一种猜字习俗:过年去亲戚家拜年时,亲戚家准备很多白纸,上面写上谜语,让前来拜年的人猜,只有猜对方能进门。

岁时节庆 官坝人热情直率、豁达爽朗,节日庆祝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具体表达。经历麻阳的迁徙与周围土家族、汉族杂居后,官坝村的节日呈现各民族交融的特点。一部分是沿袭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每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另一部分融合了周边区域的传统节日,如二月二、牛王节等。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特定内涵的节日,社节就是其中之一。社节是苗族人每年必过的节日,也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俗话说“三戊惊蛰,五戊社”,这一习俗来源于社日祭祀。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一般在春分前后、农历二月中下旬。社节主要有“吃社饭”和“拦社”两大内容。

境内苗家过社与土家、侗族等民族一样,节日里将艾蒿、腊肠腊肉、腊豆腐大米、糯米、青菜、野葱等拌在一起,用蒸笼蒸熟,这样的食物叫“社饭”。

春节玩龙灯在官坝也非常普遍。玩龙灯是喜迎新年的一项活动,在正月初九至十五期间进行,每夜都会玩,到十五晚上时就烧龙灯。龙灯主要由竹子劈成的篾片编织而成,与草把龙的结构一样,共九节,一节约两尺长两尺宽,头尾三尺长三尺宽。龙灯里置有一个架子,用来放蜡烛,一节龙灯里放三支蜡烛。玩龙灯时还要烧花,这个花类似烟花,主要由火药雄黄、牛黄、木炭制作而成。烧花时主要对着龙头烧,接连四五筒,声音洪亮、响彻云霄。烧花是门技术活,需要时刻防范被花烧到,所以玩龙灯时大家都穿不常穿的衣服或者旧衣服,此也蕴含祛灾害、霉运的意头。

民间文学 各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为官坝村增添了神秘的韵味,老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浓郁。除了前面提到的腾云草鞋缩地鞭、孝廉匾、贞节牌坊等故事外,还有英雄祝豹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于200多年前,当时龙坪的土王姓蒋,住在蒋家湾。土王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势以及朝廷的政策,充当起龙坪的“地头蛇”,占山为王,任意欺压百姓。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百姓要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送给他,送少了或是送的东西不够好,都会遭到他的臭骂甚至是毒打。他还用繁重的苛捐杂税盘剥百姓。当地百姓早已对他不满,产生了杀他的念头。土王凭借强大的权力,拥有很多兵丁,这些兵丁也是他的家丁、保镖。祝豹是土王的其中一个保镖,他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皮肤黝黑,疾恶如仇,了解百姓疾苦,常常偷偷接济穷人。祝豹对土王的行径早就痛恨不已,他联络穷人准备在腊月三十上午,里应外合,以菜刀为号令起义。他们约定在架间沟杀死土王。可土王警觉性较高,防备森严,未能成功。当天下午,土王去宣恩平地坝撒石坡拜祖,路途中悄悄尾随其后的穷人在菜刀的号令下围堵土王,土王仓皇逃命。早已准备好的祝豹拿起一包沙石出其不意地顺手撒进土王的眼睛里,土王眼睛看不见,一下子被蜂拥而上的穷人给杀死了。同一天,龙坪近处的耿家坪的老百姓也起义杀死了另一土王。百姓从此不再受压迫剥削,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则关于新姑娘结婚坐轿的传说。传说以前要修洛阳桥,但是百姓贫穷缺乏资金,后当地姑娘机灵地筹措到资金,新桥修建完毕。按当地习俗,需要官老爷坐着轿子去踩桥验收。验收这天正是黄道吉日,官老爷正准备上轿,就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迎面看到新郎包着背亲布背着新娘缓慢走来,新郎汗如雨下,气喘吁吁,新娘在新郎背上为他擦汗,他们也需要经过这座桥。官老爷感于这两人情深义重,不忍让二人如此辛苦,便说:“今日我不踩了,今日新姑娘结婚,她是大喜之人,让她来踩,也让大伙沾沾喜气。”新姑娘接口说:“新人踩新桥,千年古迹万年牢。”官老爷连声拍掌说:“好——好——好——,说得好,新郎背你到婆家太累了,今日这轿子我不坐了,新姑娘你来坐,就坐着它去婆家吧。”此后,新姑娘坐轿便成为官坝村和其他许多地方婚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个传说故事反映了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改革当地苗族土家族传统婚姻习俗的历史事实。

官坝村风景秀丽,虽未出过文豪大儒,但到过此地的人都为这里的自然风光倾倒,留下许多赞诗。曾任施州卫指挥佥事的明朝将领童昶以“轿顶山”为题,赞颂官坝的自然风光:“满眼葱茏轿顶山,山泉清冽水甘甜。繁华密草连云路,似逗游人上九寰。”官坝老凉桥让官坝人记忆深刻,曾任龙坪小学校长胡德政将之编进唱词,为大家传颂:

凉桥轶事多得很,亮丽风景胜繁星。

我是本地老百姓,略说一二大家听。

云绕穹盖亭为顶,跑檐拱斗挑星辰。(www.xing528.com)

八柱错列擎天柱,坚硬木质当桥身。

群山巍巍作陪衬,苗寨大院为近邻。

南来北去路必经,条凳小憩慰行人。

神兵攻打袁祖泯,兵伐老寨留足印。

凛凛威风贺军长,率部曾经桥头行。

解放龙坪硝烟滚,飒爽英姿更精神。

近寨妪叟常作兵,顽童戏耍任尽情。

村姑甜笑让人醉,农夫酣睡梦作耕。

凉桥见证古今事,长虹卧波梦成真。

苗家婚俗 官坝苗寨苗家嫁姑娘和娶媳妇都实行隔夜亲,此俗至今尚存。苗家嫁女,隔夜出闺。婚期前一天,媒人随花轿鼓乐到女家迎亲,女家安置招待住宿。酒宴上,双方总管都要说一番吉祥礼仪性的客套话,以歌词颂扬相对。轿子放在院坝内,当天晚上发亲。新娘由兄或弟背出闺房,下雨天新娘在阶檐坐,晴天新娘在院坝坐,由苗家姑娘等陪伴至天亮上轿,这叫隔夜亲。发亲也很特别,按苗族俗规,时间是“寅卯发亲,辰巳不动”。此时发亲,取吉祥思忆之意。寅属虎,卯属兔,此时发亲,寓意“虎去青山在,青山有娘家;兔子满山跑,依然回旧窝”。因辰属龙,巳属蛇,“辰巳两条龙,无雨山也动”,龙走山崩不吉利,所以“辰巳不动”。上轿之前,因出闺大喜,新娘不能哭。上轿之后,表示已经出阁,是婆家的人了,这时为表示怀念娘亲之情可以哭诉。若苗家男子与其他民族女子结姻,娶亲同样是隔夜亲,一切习俗需按照对方的办理,只是娶亲的队伍不管路程远近,必须在佳期的头天到女方家去住宿,第二天娶亲到家。

伴夜陪嫁歌 苗家嫁女,因天未亮就已发亲,因担心姑娘深夜被冷落,必须有亲友和同寨年轻姑娘伴夜相陪。苗家办喜事,家中不准动哭声,以免惊动家先。怀念父母养育之恩和乡土故旧之情,只能用歌的形式倾吐,所以邀请人伴夜陪嫁。伴夜,是指由同寨未婚女郎、女眷亲属陪姑娘守夜,一起唱陪嫁歌。姑娘们借陪嫁寓情于歌,情歌对答。伴夜陪嫁歌的歌目很多,有《十想》《十劝》等,多是情歌乐调,欢畅满怀。到寅卯之时,歌声停止,姑娘上轿,迎亲宾客抬轿起程。姑娘出嫁后,请苗老师(家族中主事的人)安家先,并从宗表(家族名录)中撤出出嫁姑娘名单。

侧门迎亲。苗家娶媳妇不在堂屋拜天地祖宗,新娘不走大门走侧门。当花轿在屋旁边落轿时,由两个伴娘双双牵引下轿,带至侧门边,在侧门边有一位等候的牵亲娘,牵亲娘让新娘将露水鞋脱掉,只穿袜子,由牵亲娘把新娘的手拉住,由侧门直接引进洞房。进侧门前,要在门槛外放一把筛子,筛子内点一盏油灯,或者由牵亲娘将一把茅草点燃后,将筛子盖在上面,新娘由牵亲娘和伴娘牵引,伴娘绕筛而过,新娘跨过筛子,直接从侧门进入洞房,谓之“过筛子”或“过火”,表示避邪,同时象征吉祥兴旺。新娘进屋内不得见火,如遇冬季家中有火,必须用晒席将火遮住。

新娘进屋时,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要回避,谓之免“闯热脸”,因为“碰热气”会招致家庭不和睦。新娘入洞房后,面东而坐。当伴娘把新郎引进洞房后,伴娘双手端茶盘,请新郎新娘饮交杯茶,喝交杯酒。一般先饮茶后喝酒,茶酒都各饮半杯后互换,谓之“交欢”。

三日不同宿。苗族婚娶,成亲新郎新娘三日不同宿。三日内由送亲的女高亲或伴娘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都在洞房。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回转娘家,叫作“回门”。回门当天返回,路程远的隔天返回。回门后夫妻才能同宿。回门要送肉、面、酒等食物,娘家回礼必须有青菜、白菜等带青的菜,表示亲戚长久亲热、新娘新郎长久亲爱。婚礼完毕,请苗老师安家先,由苗老师禀告历代祖宗家中接了媳妇。在安家先的仪式中,在本宗表中写入新媳妇的名字,表示她是本宗的人了,可受到家神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