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坝:传统村落,美德遗存|村庙、古道、美德底蕴

官坝:传统村落,美德遗存|村庙、古道、美德底蕴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坝历来崇尚德育,传承着尊老爱幼、孝悌仁爱的传统美德。匾额显示了当地尊老爱幼的美德,也激励官坝人传习传统,培育风范,树立良好品格。当地人有印象的有马脑壳庙、庙平、伏波庙和禹王庙等。陆氏后代谨记马伏波的恩德,特为他修庙祭拜。禹王庙位于龙坪街上,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李启成、黄德新等人募款修建。村里遗存较好的古道长数百米,由石板铺就,掩映在杂草之间,依稀可见。

官坝:传统村落,美德遗存|村庙、古道、美德底蕴

官坝历来崇尚德育,传承着尊老爱幼、孝悌仁爱的传统美德。村里有三块有名的牌匾。第一块为“式瞻清懿”牌匾,如前所述,是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官府为表彰滕代昌之妻陆氏忠贞守节而赐。

第二块为“庸行千古”牌匾,是官府为纪念陆必瑞的孝行而赐予。陆家孝子的感人事迹据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咸丰县志》载:“陆必瑞,邑之龙坪人也,滨溪而居。咸丰九年五月初三,暴雨倾盆,溪涨骤溢,淹及其庐。瑞负母置高处,旋就水次,捞取器物,失足被水冲去。适有泛木漂过,跨抱木枝,出没洪波中。山涧居民,悉无舟楫,仓卒(仓促)莫由救援。但闻其号呼岸人曰:我,龙坪之陆必瑞也,命在顷刻,无望生还。家有老母,怜我者,祈寄声我兄:若弟,善事母如我在也,售我分业,甘旨可供也。切切垂怜,为我寄声。一路呼号不绝。只此数言,岸人闻之,莫不叹悯,谓其造次颠沛,不违乎仁,真孝子也。顺流百余里,至宣恩县属某处,水稍平衍,木渐近岸,渔人拯出,得不死。必瑞同胞兄弟,各私其妻子,不顾母养,后临溺号呼云尔,此又一孝子也。”这件事后来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感动于他的孝心,派湖北巡抚送匾一块,上面题“庸行千古”四个大字,并封陆必瑞为孝廉。

第三块为道光年间施南府授予陆家寿妇陆李氏的寿匾。匾额题“淑德长年”四个大字,匾的左侧题“特授湖北施南府咸丰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钱,为八十寿妇陆李氏题”,匾额右侧落款“道光二十年岁在庚子诹月望日立”。匾额显示了当地尊老爱幼的美德,也激励官坝人传习传统,培育风范,树立良好品格

道光年间“淑德长年”牌匾(张燕丽 摄)

陆家大院中,还留有一个狮烛台,烛台高约20厘米,有一个底座,底座上蹲坐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狮子,狮子下半身绘以青草绿,额头带粉,半张的口中微微露出舌头,狮身后是烛孔。烛台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烛台的保管者陆先生说:“这个烛台是摆放在神龛上的,过年过节祭拜祖先时就将蜡烛点上,现在因少有祭拜,为避免遗失,便将之收着了。”烛台整体样式不同于当下,应该已使用很久。

官坝曾经建有多座庙宇,但除了一些有名气的,其他很多已不知其名。当地人有印象的有马脑壳庙、庙平、伏波庙和禹王庙等。其中以伏波庙和禹王庙最为有名。(www.xing528.com)

伏波庙 伏波庙是陆家人为纪念马伏波(马援)将军的恩德而修建。相传很久以前,陆氏祖宗陆子静,也称陆象山,被征到边关打仗。他很有计谋,屡打胜仗,战功卓著,被朝廷赐封为太尉。陆象山虽然已身为朝廷高官,但仍珍爱住在金溪县的结发妻子和母亲。因身处京城,路途遥远难以回乡而苦闷,后幸得“腾云草鞋”“缩地鞭”,每日可腾云驾雾回家与家人团聚。后因母亲不慎将两件宝物放置灰桶(尿桶)旁边,宝物失效,致使陆房六错过早朝而被怀疑有反叛之心,遭到朝廷追剿,后得马伏波的援助而逃过一劫,陆姓人得以保全延续。陆氏后代谨记马伏波的恩德,特为他修庙祭拜。

伏波庙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在当时香火旺盛,很受当地人尊敬。除了官坝村民,周围的龙坪、新屋场等人都会到庙中祭拜“马伏波”。伏波庙中供奉着“伏波菩萨”,身高半人多高,为木雕,脸上刷金粉,身着橘红色长袍,手握宝刀,为木刻。“伏波菩萨”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护法”。庙里曾经有大鼓钟磬,门口还有站将,神兵也在这里训练过。每年正月的庙会很是热闹,平时开会也在这儿,那时各家都带上好吃的供奉伏波菩萨。庙里的柱子上镌刻着“东汉英雄第一人”。每到月半(七月十二至十五)、大年三十夜,全村人都会带着猪头肉、酒前去祭拜。20世纪50年代,寺庙被毁坏。2000年左右,伏波庙被拆除。

禹王庙 位于龙坪街上,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李启成、黄德新等人募款修建。庙整体是二进的建筑,庙宇宏伟高大,据当地人说面积有1000平方米。庙内有多尊菩萨,皆由木料制作,其中进门的一尊菩萨最大,高度与一层楼高度不相上下,宽度两个成年男子都抱不住。官坝的戏台一般紧邻庙宇,只有较大的庙宇才会修建戏台。禹王庙旁就有一戏台,正对着禹王庙,几步路的距离,面积约有七八百平方米。戏台唱戏一般在月半、过年时,一些特殊时节也会唱戏。禹王庙在20世纪50年代被毁,庙里的菩萨全都是木头制作,后被烧毁。

盐茶古道 官坝村有一条通向外面的商道,从咸丰县城至马河、龙坪两个古镇,经官坝苗寨,再溯龙潭溪而上,翻山涉水下到常德运棉花,上到万县云阳(今万州)挑盐。翻山涉水的盐茶古道是早年川黔一带物资交换和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人们出行多在农闲时,挑选当地的青壮年,一去一两个月,一行一两百人,挑棉花去换盐。村里遗存较好的古道长数百米,由石板铺就,掩映在杂草之间,依稀可见。

官坝村的盐茶古道遗迹(咸丰住建局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