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县各姓氏的迁徙历史各不相同。若按来咸时间划分,以清乾隆嘉庆时期为多、咸丰道光时期次之;按来源地划分,以赣湘为多、黔鄂次之;按民族划分,有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汉族等十余个民族。虽然来源地、迁徙时间、传统习惯不一,但在长达数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已经形成了具有咸丰县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这种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多元杂糅、兼容并蓄,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的现代,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迁。但在牛栏界村,由于交通、教育等因素,村民仍保留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这种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得以完好保存。
人生礼仪 当地人对待人生重要时刻格外重视,形成了丰富的人生礼仪。出生礼是迎接新生命到来的礼仪,“洗三朝”和“打十朝”是牛栏界村的传统生育习俗。“洗三朝”是指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孩子父亲采摘艾蒿、金银花藤等草药以水煮沸至药水呈黄绿色,待水温降至适宜温度时为孩子洗澡,并且在煮药水时放入生鸡蛋一枚,煮熟后的鸡蛋降至适宜温度后在孩子全身反复滚动,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三朝”洗过之后,孩子的父亲抱一只鸡去妻子娘家报喜,抱公鸡意为生子,抱母鸡意为生女。妻子娘家人也要“打发”一只鸡,若女婿抱来公鸡则打发一只母鸡,抱来母鸡则打发一只公鸡。“洗三朝”之后双方家庭开始着手准备“打十朝”,“打十朝”又称“整满月酒”,目的在于将添丁的喜讯快速传达给亲朋好友。孩子父亲一家置办宴席,邀请本族亲朋好友,孩子母亲的娘家则邀请自家亲友,并置备送礼所用的物品,如稻谷、糯米、腊肉、鸡蛋等以及新生儿所穿戴的衣帽等,在“打十朝”的时候一并送去,称为“圆陪嫁”。孩子母亲的娘家备好礼品,多的有十余担,一家老少前往祝贺,主人家则以当地最高规格置办宴席接待。
婚礼是人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们正式承担社会责任的开始。牛栏界村的传统婚礼程序复杂,依然保存着浓厚的土家族文化印记。村内老人介绍,男女相亲称为“打样”,由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男方首次请媒人去女方家时,要请喝“发脚杯”并置办礼品,再经过“讨八字”“插香”等流程后,择良辰吉日娶亲。在成婚前一日,男方家中要设宴款待迎亲人员,请来十多个未婚男青年陪新郎喝酒,称“陪十兄弟”。新郎这时被称作“新科状元”。此时中堂华灯高照,堂屋中间摆下盛酒,青年人轮流行酒令、唱山歌、祝贺新郎鹏程万里、家庭和睦。同日,女方邀请九位未婚女子围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谓之“陪十姊妹”。新娘出嫁时,上轿子前由自己的兄长背出闺房,在堂屋辞别祖宗再背上花轿。在整个过程中,姑娘脚上不能沾染泥土,也不能用脚碰门槛,意为不能将娘家的好运气带走。上花轿前,新娘的姑姑或婶婶“撒筷子”“撒五谷”,以表示对出嫁姑娘的祝福,女方父母要将准备好的嫁妆绑“花板爪”,使其造型美观。发亲后,新娘的兄弟或长辈将新娘送至夫家,夫家在门外陈设香烛、清酒和公鸡一只,祭祀女方护送神,这种习俗称为“回煞”。随后,新娘由男方姑母牵引至堂屋与新郎行拜堂礼,在拜堂过程中,新婚夫妇由一对德行兼备的夫妇进行牵拜,俗称“圆亲”。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婚夫妇祭拜祖宗,随后拜见男方姑舅等亲属。在拜见长辈的过程中,首先拜见贤能有德的长辈,称为“开拜”;随后依次拜见,称为“圆拜”;受拜的长辈要赠予新人红包,称为“打发钱”。“陪十姊妹”和“哭嫁”是村内婚嫁文化中历史久远、特色鲜明的仪式。在牛栏界村,练习哭嫁曾是待嫁新娘的“必修课”。据说在出嫁前一个月就有专人指导新娘哭。在出嫁前十天或三天时,新娘开始哭嫁,临嫁前一晚要哭一通宵,哭的内容包括哭父母、哭媒人、哭上轿等。“陪十姊妹”是哭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地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在牛栏界村人的心中,人的死亡与出生相对应,人的出生礼仪隆重,因此,人的死亡也应当和出生一样隆重且庄严。在观念上,认为人要落叶归根,要在自己的家中寿终正寝(男性死亡称“正寝”,女性死亡称“内寝”)。在老人在世时就要提前准备好寿材,家中老人临终时,家庭成员都要赶回家为老人送终。当老人去世时,晚辈要将老人扶坐起来,不能躺着落气,并且要当即燃烧纸钱,俗称“落气钱”,然后再向亲戚朋友、乡里乡亲报丧。在吊丧期内,亲戚朋友、相亲邻里闻讯到场“看死”。葬礼过程中有特色的丧葬文化,内容有穿花、坐丧鼓、唱孝歌等。穿花是一种跳丧舞蹈,分为“绕棺”和“绕坛”两部分,由道师伴着锣鼓进行穿、绕、腾、挪、辗、转、闪、扑等动作,编排各种花式步伐在棺木和法坛周围反复环绕,形式活泼、气氛热烈。“坐丧鼓”“唱孝歌”是同时进行的,在丧堂外左边或右边(男左女右)摆上八仙桌,上方供上死者灵位和香烛,被主人请来的歌郎和鼓手分坐两边,按照击鼓和唱歌交替循环方式进行。孝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既有历史故事,也会颂扬死者品德、才能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贡献。
岁时节庆 咸丰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端阳、月半、清明、中秋,但在节日具体内容上糅合了许多本土仪式,这些仪式内容在牛栏界村还有完整的保存。(www.xing528.com)
年节一般从腊月下旬开始置办年货,腊月二十三“打阳尘”,即全面打扫自家住宅。值得一提的是,打扫所用的扫帚需要特别制作,将枝丫捆扎于竹竿前梢,手握竹竿清除高处的灰尘,使用完后,将扫帚弃置于自家住宅旁边的山头或者弃置于竹林当中。在腊月二十三夜祭灶神,在此过程中需准备香纸、敬茶等。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是日宰杀家畜称为“杀年猪”,取肉之后用香料等腌制并慢慢熏烤制成腊肉。腊月二十四以后的几天,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如发泡粑、煮甜酒、打糍粑等。年节期间有诸多禁忌,如俗语称“七不舂八不推”,即腊月二十七不舂米、腊月二十八不使用磨。腊月三十团年,男人打扫住宅,女人做饭准备家宴。吃团年饭也不同于平日的一日三餐定时,大致午后家家户户先后团年,全家人在吃团年饭前,有“叫饭”习俗(也称“献饭”),将筷子置于碗上,敬拜祖先,然后在饭桌周围敬香茶于地上。在吃团年饭的过程中也同样有禁忌,忌“以汤泡饭”,认为“以汤泡饭”代指“一年泡汤”。另外,吃团年饭要细嚼慢咽,认为“年饭吃一年”,来年才能有饭吃,不受饥饿。团年饭吃完之后,各家各户要去给自家的树木“喂饭”,意为祈祷来年果实累累。正月初一,各家各户在天没亮的时候就要焚香祭祖,各家各户也争相从水井里挑回第一桶水,第一桶水有“金水银水”的寓意。另外,还要将一捆柴火从大门扔进堂屋,寓意“财喜进门”。在大年初一,忌“食用米饭”,只能吃菜、糍粑等食物。从大年初一开始,各家各户选择良辰吉日陆陆续续访亲拜年,从事商业活动的要闭店三日,称为“关财门”。正月初九称为“上九日”。过去“上九日”之后才可进行采莲船、狮子灯等活动,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现在,此规定已被打破,正月初一即可“出灯”。
端阳节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分为大端阳和小端阳,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小端阳时,各家各户采集艾蒿、菖蒲悬挂于大门上,并且将雄黄酒洒遍墙围、家畜圈以趋避蛇虫。另外,在小端阳到来时,家家户户要包粽粑,粽粑以糯米为原料,以箬叶包裹结实,煮熟后即可食用。在小端阳时,已经订婚但未成亲的女婿要准备猪肘子、粽粑等物品去探望准岳丈,这种习俗称为“打端阳”,并且岳丈要回赠未来女婿以草帽、折扇等物品以表示满意未来女婿。大端阳习俗相对弱化,民间更重视小端阳。由于农历五月多雨水,因此,也有涨“端阳水”的说法。
月半节是村民比较重视的节日之一,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月半节又称中元节,也称鬼节,是祭祀逝者的节日,节日具体日期不定,一般七月十二开始,不超过七月十五。据老人介绍,月半节要用纸钱封包,写下祖先名讳,于月半当日在堂屋摆下酒菜祭祀祖先,当晚焚烧包封。不同于清明祭祖,月半祭祀不需要亲临祖先坟墓,俗语称“清明祭坟,中元祭名”。清明节同样是祭祀祖先的节日,牛栏界村清明祭祖有“挂清”习俗,即将白色纸钱挂在竹竿上插于坟上,但忌挂“对清”,意为不在清明节当日挂清,而是在清明节前十天或后十天挂清,俗语称“前十天,后十天,懒人还有十天”。另外,如需修理坟墓,则必须在清明节前后三天内完成。
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与汉族地区大致相同,一家人团团圆圆赏月纳凉。在牛栏界村,中秋有守夜习俗,认为八月十五是“开天门”的日子,在后半夜看到开天门是吉祥的预兆。当夜,未有生育的妇女偷偷进入邻家菜地,挑选又大又圆的南瓜摘下,用红布包好带走,寓意“偷瓜抱子”,隔日菜园主人看见也是一笑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