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山牛栏界村:木材资源丰富的山地民生

高山牛栏界村:木材资源丰富的山地民生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栏界村地处高山、二高山地区,高海拔自然条件决定了物产资源和村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传统时期,村民的生活水平较平地有一定的差别。高山地带虽不擅产粮食,但盛产林木,是全县杉木林基地之一。长期生活于高山地带的村民,在饮食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生活于山地,木材资源丰富,牛栏界村民因地制宜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吊脚楼群,时至今日仍有大量遗存。现仍有篾匠师傅陈志权、朱绍兴等从事竹编生产。

高山牛栏界村:木材资源丰富的山地民生

牛栏界村地处高山、二高山地区,高海拔自然条件决定了物产资源和村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传统时期,村民的生活水平较平地有一定的差别。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土壤肥力有限,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品种不多,以玉米、洋芋、红薯为主。迄今为止,洋芋仍是牛栏界村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高山地带虽不擅产粮食,但盛产林木,是全县杉木林基地之一。牛栏界内的唐家界,松杉茂密,木材储量巨大,不仅为周边村落建房用材提供了便利,也为咸丰县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直到20世纪80年代,牛栏界一带都是咸丰县木材调运的重要基地。除木材外,牛栏界一带还是咸丰县有名的油茶、油桐基地,享有油茶之乡的盛名。

长期生活于高山地带的村民,在饮食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杂粮制品较为丰富,尤以合渣、豆腐豆豉、嫩豆花、鲜海椒、魔芋豆腐等豆制品、玉米制品为多;二是山野菜品常年不缺,如社饭、八宝饭、干竹笋、野葱、野菌、木姜子以及山野蔬菜常更常新;三是“粑食”种类频出,糯糍粑、粽粑、米粑、苞谷粑、洋芋粑、油粑粑、野菜粑是日常饭食的重要补充。牛栏界村传统饮食中,喝油茶汤、做苞谷饭、酿苞谷酒、熏腊肉具有悠久的历史。油茶汤在当地也称为茶叶汤,据村民称,油茶汤是家中接待贵客的必备之品,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民间有“三天不喝油茶汤,走路打颤心发慌”的俗语流传。包谷饭又称金包银,制作时将包谷粒和大米分别煮熟,混合后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在牛栏界,待客必有酒。酿酒取材本地所产玉米、高粱、糯米等,自酿酒的度数一般不高,但是味道纯正,且有诸如迎客酒、交杯酒、转转酒等饮酒礼仪,是村民们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媒介工具。

生活于山地,木材资源丰富,牛栏界村民因地制宜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吊脚楼群,时至今日仍有大量遗存。据村内吊脚楼建造工艺传承人黄秀章老人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到处都是吊脚楼。现村内仍然保存较好的吊脚楼群有黄家院子、朱家坳院子和曹家盖院子三处。其中朱家坳院子吊脚楼群建造于清同治年间,距今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位于朱家坳上村民组,是一处典型的“三合”式吊脚楼建筑群,正房九间,左右厢房各六间。黄家院子建成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牛栏界村保存完整的七柱八骑的四合院式吊脚楼建筑。曹家院子位于曹家盖村民组,建成于清光绪年间,现有六间堂屋保存。以黄、朱、曹家三个规模较大的吊脚楼群为中心,四周还零星散布着一些吊脚楼建筑。

这些吊脚楼在建造时,位置选取多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种类繁多、规格大小不一。条件一般的人家,主要修建三柱四骑式吊脚楼,家庭条件略差的人家修建三柱两骑的吊脚楼,家庭条件优越的人家修建规格较大的七柱八骑的吊脚楼或者修建“四合式”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另外,牛栏界村属高山地形,因此,多见“双吊式”吊脚楼,当地人称这种建筑形式为“撮箕口”“三合院”或“三合水”,整体风貌呈“凹”字形。20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在深入实地进行踏勘之后,给予了咸丰县“中国干栏式建筑之乡”的美誉,可以说牛栏界村就是干栏之乡里的微型博物馆。(www.xing528.com)

黄家院子“七柱八骑”的四合院吊脚楼群(咸丰县住建局供图)

牛栏界村的传统服饰也颇具特色。据黄秀杰老人回忆,传统男子服饰上衣以低领宽襟衣服为主,袖口短而宽大,纽扣为布扣;裤子也同样宽大,穿时需将裤腰折叠扎于裤带,并且打绑腿。女性传统服饰上衣长至膝盖,袖口、襟边和下摆均印有花边,下装以裙子为主。这样的服饰实用与美观兼具。

牛栏界村土家竹编工艺历史久远,村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楠竹、金竹、慈竹等资源,编织出竹背篓、竹筲箕、竹簸箩、竹筐、竹盘、米筛、竹床、竹椅、竹篼、竹凉席等竹编用品,一应俱全。现仍有篾匠师傅陈志权、朱绍兴等从事竹编生产。编制时,先准备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等工具,然后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种,伐竹削节、剖竹成篾,使竹篾大小均匀、浸染阴干、进行编织。竹编可织出多种图案,不仅实用,同时也是精致的工艺品。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咸丰本土竹编的独特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