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山垦牧,牛栏界的独特地理生态

高山垦牧,牛栏界的独特地理生态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栏界”之得名与其独特的地理生态有关,据《咸丰县地名志》记载,牛栏界村“地处山界,昔为放牛牧场,故名”。而“牛栏”一是指在人口大规模迁入以前,本地是山下居民传统的高山牧场;二是因为本地山势呈现出“两山夹一湾”的形态,山湾之中有河流经过,牛群在湾间吃草,仿佛一道天然“栏杆”,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牛栏”。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增长,原有土地不能满足人口需求,遂向高山、二高山地区迁徙垦殖定居。

高山垦牧,牛栏界的独特地理生态

“牛栏界”之得名与其独特的地理生态有关,据《咸丰县地名志》记载,牛栏界村“地处山界,昔为放牛牧场,故名”。这里的“山界”,主要是指咸丰县与相邻宣恩县交界的山脊,在清改土归流后设县勘界时,以自然形成的山脊或河流作为自然界线,是一种通行的做法。而“牛栏”一是指在人口大规模迁入以前,本地是山下居民传统的高山牧场;二是因为本地山势呈现出“两山夹一湾”的形态,山湾之中有河流经过,牛群在湾间吃草,仿佛一道天然“栏杆”,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牛栏”。

牛栏界村辖区面积近1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为1500米。咸丰县境内海拔最高点为1911.5米,最低点445米,牛栏界村所处的海拔高度在咸丰县乃至整个恩施州地区来说,属于高海拔地区。在咸丰县本地方言中,人们常将高海拔山地冠之以“盖”,而“盖”与“界”同音,考虑到牛栏界海拔高度,这也可能是村名中有“界”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在牛栏界村内,也存在有“曹家盖”“唐家盖”这样的地名,以为资证。

牛栏界村现有户籍人口888人,有村民居住的历史不超过300年。现曹家盖村民还完整保留有一处曹氏先人的葬墓,据碑文记载,墓主曹祖荣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生于湖南沅州府芷江县西龙乡豹子坡,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殁于湖北施南府咸丰县太和里(辖牛栏界)。另一份《黄氏族谱》记载其“自湖南沅州府麻阳县官塘分派,居芷江县便水猪楼冲,分派迁移湖北咸丰县太和里落户”。这样的记载与清改土归流后人口在咸丰县流动的规律相符合。清改土归流之初,由于地广人稀,人口大规模流入咸丰等地,《咸丰县志·典礼志》记载“咸邑旧惟土著,自改土归流后,外来寄籍者不少”,但初来者多选择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方垦殖定居。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增长,原有土地不能满足人口需求,遂向高山、二高山地区迁徙垦殖定居。《咸丰县志·财赋志》记载的道光至同治年间“三十余年内,户口又增十之二”就是这种情况。据村民介绍,清改土归流后,黄、朱、曹氏先祖因躲避洪水从湖南迁徙至咸丰龙坪、官坝等地,约在清中期,三姓陆续迁徙至牛栏界,开田拓土,聚族而居,形成了黄家院子、朱家坳、曹家界三个聚落。其后,其他如龚、赵、蒲、唐、林、李等姓氏也相继搬迁至此,形成牛栏界村村落。牛栏界的人口迁徙史正是清改土归流后武陵山地区人口流动的历史见证。(www.xing528.com)

古代中国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常常表现在聚族而居之中。现牛栏界共有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一组白岩山,二组老屋朱家,三组朱家坳上、大溪沟,四组蒲家院子、下眼,五组黄家院子、赵家湾、新屋龚家,六组打磨山、老屋龚家、滕家堡上,七组曹家盖,八组唐家盖。8个小组以姓氏命名的有7个。黄、朱、曹三姓由于迁徙较早,土地资源条件好,分别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繁衍形成了黄家院子、朱家坳、曹家盖三个中心聚落,所在地也得以姓氏命名。后迁来龚、赵、蒲、唐、林、李等姓氏,靠从黄、朱、曹三姓购买土地或开垦地理条件次之的隙地为生,发展情况不如前者顺利,只能分散居住在三个中心聚落附近,呈现出“众星拱月”居住格局。“两山夹一湾”的地理特征与“众星拱月”居住格局,共同形成了牛栏界的村庄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