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咸丰县沙坝村:山乡幽居,传统村落

咸丰县沙坝村:山乡幽居,传统村落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年累月的溪流泥沙淤积,逐渐在溪流岸边形成一大片肥沃田地,土家族苗族先民先后在此定居,数代过后慢慢形成如今的沙坝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2%,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沙坝村各村寨名依山形地貌、历史人文而命名。目前村落依然保存依山沿溪而建的整体风貌,传统建筑占村落民居的20%,辛家坡、蛮台子、窑塆为主要村寨,蛮台子和辛家坡两个自然村寨是吊脚楼的集中区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咸丰县沙坝村:山乡幽居,传统村落

沙坝村位于咸丰县城东北侧,距县城约16千米,南接马河村,北邻白果坝村,西连官田坝村,东靠芭蕉村。沙坝村因地形而得名,村内有忠建河、三岔溪诸河交汇。发源于太平沟的忠建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贯穿全境,沙坝三岔溪自西向东贯穿全村,在晏家堡处汇入忠建河。经年累月的溪流泥沙淤积,逐渐在溪流岸边形成一大片肥沃田地土家族苗族先民先后在此定居,数代过后慢慢形成如今的沙坝村。沙坝村以山地为主,平坦开阔地较少,田土主要沿溪流分布,山坡亦多旱地。20世纪80年代,全村耕地1029亩,其中水田563亩。该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达72%,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

沙坝村原为土司属地,元朝时属于散毛司管辖,规模较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蓝玉入鄂西,割散毛司地之半,设大田军民千户所,实施土流兼治,沙坝村纳入王朝卫所区。千户所设立后,朝廷派遣一大批来自中原地区的职业军人进入该地,从此落叶生根,繁衍生息。他们所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技艺和经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家族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沙坝村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窑塆、倒泥坑、祠堂址、三岔溪、蓼叶台、老上、蛮台子、野猪堡、大塆、枫香坝、晏家堡、艾蒿槽、沿山路、辛家坡等10余个自然村寨和敬祝寺、杨寺庙等多处寺庙。这些村寨基本沿河流,在山谷或半山腰处成片状和点状分布。

沙坝村各村寨名依山形地貌、历史人文而命名。如窑塆因地处山塆,曾建过砖瓦窑而得名;倒泥坑因地处东云山南麓谷地,有一回旋窝凼而得名;祠堂址因从前严姓在此修有祠堂而得名;三岔溪因地处三条溪沟的分岔处而得名;蓼叶台地处台地,因长有很多蓼叶竹而得名;老上因地处山嘴,原名老山,习称老上;蛮台子台地盛长兰草,原名兰台子,后因黄姓在此居住,性情粗犷,更称蛮台子;野猪堡因时有野猪出没于山堡而得名;大塆因其地形而得名;枫香坝因坝中长有枫香树,故名;晏家堡因晏姓聚族而居得名;艾蒿槽因山槽多艾蒿而名;沿山路因地处忠建河北岸,河水上涨时不便通行,须绕道沿山走,故名。(www.xing528.com)

移民与开发,造就了沙坝村姓氏众多和多民族共处的格局。村民姓氏以黄姓、辛姓、秦姓、熊姓、朱姓、皮姓、钟姓、粟姓、李姓等为主,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和睦相处。目前村落依然保存依山沿溪而建的整体风貌,传统建筑占村落民居的20%,辛家坡、蛮台子、窑塆为主要村寨,蛮台子和辛家坡两个自然村寨是吊脚楼的集中区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