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界多民族共居,多元文化交汇,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张氏家族、朱氏家族、杨氏家族、吕氏家族、刘氏家族、林氏家族等家族历代人才辈出。
粟大志 牟家寨孝子粟大志因孝行感人,其人其事被载于1914年版《咸丰县志·人物》:“太和里牟家寨人,十二龄童子也,尝从张薪翘茂才读,其至性笃伦,已为一堂所推。壬戌正月,石达开由来凤窜咸丰,踞牟家寨一带,有贼入粟宅,合家争避,惟大志奉其老瞽祖母,不忍离左右。一日,贼杀猫烹熟,叱瞽母分食,不应,贼怒,捶其两手。大志谓祖母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叩头乞轻。又一日,贼举刀欲断祖母喉,即长跪贼前,泣下沾襟,且言甘容婉,愿以身代。贼怒,抱大志出门外,大志从容泣曰:‘童子死何所憾?唯亲恩未报,祖德未酬,请稍缓!’向天礼拜毕,遂被害,时是月十三日未时事也。处土张桂轩并作歌以吊之。”
张光楚 本村张氏家族先祖张光楚深入匪窟,涉险救兄,以及保一方平安的事迹也广为流传。据1914年版《咸丰县志·人物》记载:“张光楚,字薪翘,本村张氏家族先祖。其幼敦重勤学,逾冠游泮,随侍祖思诚学博任所蕲州,人文渊薮,士尚浮华,思诚率以端介朴诚,风气为之一变。先生随侍未久,以时方多故,奉其祖归里。咸丰辛酉年,粤匪扰县境,合家避匿山中,兄光杰为匪所获,情急号呼:‘二弟救我!’先生至林莽中趋出,哀其群匪释兄,愿以身代,不允许,以重贿乃纵。先生归时隆冬,奔走冰天雪窖中,经宿,奉重资达匪窟,赎兄及两侄回家。先生制行端谨,治家严明。梅子坪一荒村,自先生卜宅于兹,整饬风教,俗为一变。旋设集其间,俾土人贸易称便。光绪初,突来匪类盘踞,躬率子弟驱逐,整饬团甲,阖境以安。”
张光杰 张光杰,字俊甫,本村张氏家族先祖。据1914年版《咸丰县志·人物》记载:“髻年游泮,肄业江汉书院多载。七试乡闱,两膺房荐不第,仅以岁贡就职,候选训导。友教30年,门下士发迹者众。其为文朴实清雅,一稟先型。晚年益励节行,领袖士林,有澹台子羽之目。清同治三年(1864年)邑令张梓聘修县志,克期藏事,现梓行者,即其所手著也,卒年七十岁。子明泰,更名质,拔贡生,有文名。”张光杰执笔编纂了清同治四年版(1865年)《咸丰县志》,这是今天能见到的咸丰县最早的一部县志,虽有早先施州卫指挥使童昶编纂卫、所两部志书,但均毁于兵燹。如果没有张光杰之县志,我们对于咸丰的历史更是迷惘。(www.xing528.com)
张希周 张希周(1919—1950),字大斌,龙家界蛤蟆塘人。17岁毕业于省立十三中学(在恩施),后继续就读于重庆中央警校。据其子张世谷回忆,其父警校毕业后即赴抗日前线鄂北随县对日寇作战,担任游击大队长。在一次战斗中张希周负伤昏迷,鬼子在我军伤亡官兵堆中翻到他的身体,用刺刀向他大腿猛刺,他却纹丝不动,于血泊中幸存下来,但腿上却永远留下了大块伤疤。
杨润 杨润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21日,龙家界村牟家寨人,终生从事民族工作,是咸丰县民族工作第一人。1957年10月,杨润受县政府委派,以咸丰县人民政府民政科民族工作专职干部身份出席湖北省委统战部和省人民政府民族处召开的全省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着重研究鄂西南土家族的识别和民族调查工作。1958年,杨润在咸丰县委、县政府组织土家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进行的调查摸底工作中,认真负责,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6月,杨润带领咸丰土家族、苗族代表11人参加恩施专署民族宗教科组织的全地区8个县少数民族代表团共50人赴省参观“全国少数民族展览会”,受到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副省长王海山及省委统战部部长、秘书长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回县后,他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大大促进了全县的民族工作。杨润在长期的民族工作中,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很多民风民俗文章,如《苗草鞋》《“连刀肉”和“赶年”》《立新房说福事》《上梁歌》《柜子抢上前》等。退休后,杨润仍不忘民族工作,继续整理以前搜集的资料和记录。咸丰县民委、政协咸丰县委员会编撰《咸丰文史资料》(第5辑)民族史料专辑中,杨润撰写的《我县民族工作回顾》是一篇实录咸丰县民族工作历程的重要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