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 板凳龙是郑家坝土家族热衷的传统舞蹈。它以三五个人举着一条扎着龙头的长条板凳相互穿绕、游走、翻滚而得名。板凳龙起源于咸丰县清坪镇羊山头村,流行于清坪镇各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的道具是寻常人家常用的高低板凳,不需要专门制作,随处都可以就地取材,加上动作简单易学,又可锻炼身体,所以深受郑家坝村民的喜爱。
板凳龙龙身长五尺。祖先们玩时只有一条龙,即水龙,用金竹扎成,后来玩成了两条龙,用一米左右的木板,前后钉两根舞龙棒。整个板凳龙体现金木水火土五行,意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玩的板凳龙,一条龙3人玩,即一人舞宝,两人玩龙。两条龙5人玩,打击乐为鼓、锣、钹、咚子,由4人担任,总共9人才能开始舞龙。随着鼓点声越来越急,舞宝人出场绕场一周,一个“亮相”,引龙出洞,龙见宝后,双龙齐出,随着鼓点和舞宝者舞姿的变化,两条龙时快时慢,时而上下翻飞,时而潜龙入水。快时,只见龙身飞舞,水泼不进,棍打不进,看得人眼花缭乱;慢时,一招一式,优美细腻,彰显舞者功底,观者拍手称绝。板凳龙舞姿有“双龙出洞”“宝戏龙”“龙戏宝”“龙拱翻”“古树盘根”“河鹰闪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双龙抱柱”“双龙抢宝”“懒龙翻身”“神龙摆尾”等。
板凳龙在堂屋、地坝、野外都可以表演,寓意消灾避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乐享太平。板凳龙舞蹈一般在佳节或者盛会时举行,尤其每年的春节和正月十五,与其他同类型的娱乐项目一起进行,或给私人、单位拜年表演。板凳龙拜年时有很多讲究:板凳龙舞到人家门前,便暂时停下来,龙头频向主人祝福,然后上下翻腾,左右盘旋,这时主人便出门庭放烟花爆竹,将红包、香烟、瓜果等送到舞龙者手中,以示答谢。据村民颜克刚说,舞板凳龙也有很多禁忌,相沿成习,如舞龙者在节庆期间要戒色、不熬夜、不杀生等。
郑家坝现今热衷于舞板凳龙的村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每逢节庆或闲暇时间都会相约一起舞一舞,求个热闹。郑家坝目前还有一支板凳龙表演队伍活跃于民间。
三棒鼓 “三棒鼓”又叫“花鼓”,源于唐代,以抛耍三根特制的嵌有铜钱的鼓棒击鼓伴唱而得名,明代已形成曲艺。明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写道:“吴下向来有妇人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尚见之。”民国时期,三棒鼓流行于清坪镇各村寨,后发展到全县。三棒鼓表演既讲究唱功,又讲究抛功。“唱”的内容除了传统历史故事外,还要即兴创作。“抛功”是指抛刀的功力,花样有“黄龙缠腰”“双龙抱柱”“铁匠打铁”“水中捞月”等20多套。
如今郑家坝的三棒鼓主要用于红白喜事的热场表演当中。黄杰是当地三棒鼓表演的名艺人,唱技、抛技了得。他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每逢红白喜事,附近的村民都会邀请他去表演。
花锣鼓 “花锣鼓”在清坪镇也被叫作“闹台锣鼓”,是一种利用皮鼓、大锣、大钹、马锣等乐器进行演奏的传统音乐形式。因为其曲调热烈欢快、节奏明朗清晰,演奏起来花样变化多,气势如虹,十分热闹,因此叫花锣鼓、闹台锣鼓。
民间花锣鼓在演奏中既有合奏,也有独奏;既有启奏,也有轮奏。有时以锣为主,有时以钹为主,也有时以马锣为主。清坪郑家坝的花锣鼓表演,先是由马锣勾单点为引子,再由其他三件乐器根据其锣鼓经规律和套数加进演奏。乐曲的起承转合是由钹带动的,而且表演时乐队是按皮鼓、大锣、大钹、马锣落座,行走时则是按马锣、大钹、大锣、皮鼓的先后顺序。花锣鼓演奏有时也加入唢呐,一般在欢庆时加以使用,唢呐发音高亢嘹亮,是花锣鼓中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www.xing528.com)
花锣鼓演奏的曲牌内容十分丰富,有“将军令”“状元红”“大摆队”“上山虎”等。在郑家坝,花锣鼓的使用范围很广,红白喜事、集会庆典、休闲娱乐中都会使用。
穿花 “穿花”也叫“绕棺”,是咸丰县土家族人的一种丧葬祭奠仪式,也是集传统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为一体的一种传统舞蹈艺术。它流行于全县,以小村、清坪、杨洞最为盛行。
郑家坝的穿花通常由5人以上成单数进行,通常是掌坛师持红灯,第二人持宝剑,依次拿铙、大钹、大锣。如果参加的人多,还可以加进小钹、马锣、木鱼等响器。有的地方还隔1人持一盏红灯,以渲染气氛,增强表演效果。穿花走什么队形,穿什么花样,由第一人决定,第一人做什么动作后面跟着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时,两人相对,同时完成。以下沉、顺边、屈膝、挺腰为基本特点,以鸡走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一始至末。穿花时队形紧贴不散,进退自如,立蹲有致,节奏鲜明。
穿花动作丰富,名目繁多,有拜四礼、拜四方、单梅花、双梅方、五梅花、怀中抱月、犀牛望月、打千、鹤赢展翅、单一字、双一字、翘一字等30余种。在咸丰众多的穿花舞蹈中,以小村、清坪、杨洞的动作为最丰富,最具特点。郑家坝的穿花以动作灵活、优美大方为主要特点。
穿花原盛行于民间丧事活动中,但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其动作及表演形式大多脱离了佛教、道教的约束,进而演变成独立的民族民间舞蹈。咸丰县文化馆曾将它改编为“红灯舞”搬上舞台,但清坪郑家坝穿花仍保持着原来的形式,仍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当中,鲜有将其作为舞蹈艺术登台表演。
木船制作技艺 郑家坝处于龙潭河河谷地区,靠水吃水是郑家坝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出河捕鱼、外出都少不了木船,因此郑家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木船,也都熟练掌握木船制作技艺。郑家坝的木船都是就地取材,一般采用的是当地常见的杉木。根据准备好的材料,用墨斗、刨子、锯子、角尺等工具经过弹墨、划线、刨平、打孔、制钉、拼合等工序,按一定尺寸比例、角度组装成型。然后用麻绳石灰扎实缝隙,再上桐油油漆刷个3~5遍,木船就大功告成了。郑家坝人所造木船十分稳固且便于操作,用村民颜柏松的说法就是“可以用个十几年不会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