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集新场-咸丰县传统村落,交通便利,兴起于川鄂边地

古集新场-咸丰县传统村落,交通便利,兴起于川鄂边地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场古时为川鄂边界集场,因其南2500米处有一川鄂两省共辖集镇——沙子场,新场建集镇开场比沙子场迟,故名新场。蛮王牌现属于新场村连界的三岔坝村。集场面积约0.03平方千米,农历逢一、六赶集。2011年撤销杨洞乡并入甲马池镇,新场归属甲马池镇管辖。稳定的时局、川鄂地区贸易的需求以及畅通的交通造就了新场集市在川鄂边地的兴起。

古集新场-咸丰县传统村落,交通便利,兴起于川鄂边地

新场古时为川鄂边界集场,因其南2500米处有一川鄂两省共辖集镇——沙子场,新场建集镇开场比沙子场迟,故名新场。清朝时,新场村属于平阳里管辖。1941年8月撤区裁联保,建新甲乡。新场集场有街道长约60米、宽约3米,石板铺筑路面。格局为以东西向的观音大道与南北向的杨沙大道垂直相交,形成“T”字形三岔路口,连接重庆(原川东邻鄂),东南方向的驿道可连通湖北来凤、湘西龙山。新场曾有私人饭店、药铺各1个,住户10户80余人。

新场村地势险要,清同治《咸丰县志》和民国版《咸丰县志》均记载了咸丰县新场李家湾有“蛮王牌”:“蛮王石碑,在今县西九十里,相传古蛮王树此。字迹年久磨灭。”清同治《咸丰县志》还记载有宋奇耀《蛮王石牌》诗文一首:“蛮王牌上草萋萋,远近人家一望迷。秋老梧桐山欲瘦,春深杨柳鸟争啼。图开楚北方千里,洞绕湖南第九溪。兵燹屡经余旧迹,高悬砥柱夜郎西。”蛮王牌现属于新场村连界的三岔坝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区划多变。1951年初期建新场乡,扩建旧街,长增加到80米,宽扩至4~5米,泥轱碎石路面。集场面积约0.03平方千米,农历逢一、六赶集。有住户48户1000余人(常住人口800人)。集镇上设有商业、供销、中小学校、卫生所等部门,从咸丰县城有隔日客运班车开往这里。1957年,建甲马池区,新场归甲马池区管辖。人民公社时期,属甲马池公社。1984年3月,新场乡属杨洞区,面积达39平方千米。1996年撤区并乡后,新场归杨洞乡管辖,下辖6个村(新场村、大铧尖村、走马岭村、三岔坝村、真假坑村、苟家营村)。2011年撤销杨洞乡并入甲马池镇,新场归属甲马池镇管辖。2002年,由原新场村、大铧尖村、走马岭村合并建立新场村,属甲马池镇管辖,到2012年,甲马池镇更名为坪坝营镇,新场村也就归坪坝营镇管辖,延续到现在。(www.xing528.com)

蛮王牌(咸丰县住建局供图)

新场起源于何时已无所考,但乡村集场兴起莫不赖于交通,概因新场地处川鄂边地交通要点,为边境地重要的驿路小站、乡野市集,在长时段发展建设中逐渐生长壮大。从地图上看,新场村地处川(渝)鄂交界,与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沙子场社区接壤。川鄂相接的地理交通特征,使其成为明清以来陆地交通的重要驿站,在接通江汉平原至重庆、成都的大西南驿道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条打通荆楚、吴越、潇湘和巴蜀的大西南驿道的川鄂衔接段,被当地人称为“盐茶古道”,是明清时期因唐崖土司兴盛而逐渐稳定和畅通的官道。当时,它还是土司向朝廷进贡方物和接受王朝回赐物品的进出通道。往来商贾、官宦、旅人、僧侣和俗民乐取其道,古道日间人货络绎不绝。稳定的时局、川鄂地区贸易的需求以及畅通的交通造就了新场集市在川鄂边地的兴起。由于集场地处川鄂交界,商贸活跃,迁来的人多从事商贾,因而呈现出“沿市而居”格局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