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盘溪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属典型的山地农耕生产方式。居民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业。坪坝地带普遍种植水稻,旱地种植玉米、土豆和其他杂粮等。经济作物有茶叶、尖椒。中药材有白术、贝母、天麻等。蛇盘溪境内森林覆盖广,主要树种有樟树、马尾松、杉树。山间盛产生漆、油桐、五倍子、木姜子等经济林木。木姜子又叫山胡椒,学名山鸡椒,为配制香精的主要原料。山里人习用其果(绿嫩者佳)和辣椒、大蒜、食盐、酱油、醋等拌匀,做一碟菜,味辛辣,可助消化、增进食欲。
20世纪60年代,蛇盘溪还保留着烧火焰(即烧灰积肥)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山间旱地逐渐荒芜,但村民们仍然保留在杉树林间种植土豆的习俗。近年来,稻田全部改成经济效益更高的茶园。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蓄养是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茶叶、五倍子、木姜子等采集是农耕生活的重要补充。山间野猪、麂子、野兔、野鸡众多,村民农闲时往往组织“赶仗”,集体围猎。村民至今还保留着赶仗的习俗,很多村民家中至今屋檐下还挂有野猪网和麂子网。
赶仗又叫赶山、打猎,是鄂西山区各族人民传统习俗。它既是狩猎活动,又是一种锻炼筋骨的体育活动。秋后农闲季节,山中的野猪、獐、麂等野兽已膘肥肉满。赶仗从秋天开始,直到次年的春天。大雪纷纷的严冬季节是赶仗的大好时机。赶仗前要先组织好班子,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班子组成后,在经验丰富的猎手带领下,猎犬前导,浩浩荡荡进山围猎。一般是在近处山场进行,早出晚归。赶仗有许多禁忌:如逢“戊”不赶山,因“戊”与“误”谐音,戊日赶山恐有误,故忌;上山前要祭梅山神,祈赐好运丰收;赶仗时还要遵循祖传的一些“内部”规矩,如不私取他人的猎具或猎物;若两个班子不期而遇,一个班子截获的另一个班子所追捕的猎物,猎物就由两个班子平分,等等。
野兽被捕获后,老猎手要在山上扯七根茅草塞满猎物口中,表示“封嘴”。然后将猎物抬起,频频鸣角凯旋进村,在院坝里摆上桌案,呈上酒肴,再谢梅山神。然后才开始按规矩分享猎物。主枪手得兽头、兽皮和血口肉,以示奖赏。其余人按“沿山赶鸟,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
蛇盘溪境内大部为岩溶地貌,坡陡谷深。民间运用筑塘、修渠、水车等蓄水、引水、提水灌溉农田和加工生产、生活资料。据调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蛇盘溪两岸就有筒车20架。现在村民仍沿用木制引水槽。
悬挂于屋檐的赶仗猎网(李然 摄)(www.xing528.com)
蛇盘溪村保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传统加工工具有木砻、石磨、碓、碾、榨等。木砻用于稻谷破壳,石磨磨粉、磨浆,碓将糙米舂熟。木砻、礳、碓这三样器具农家户户必备。碾用于油料粉碎和糙米去皮,有的用畜力牵挽,有的用水力驱动。榨为油料加工工具,有锤榨和撞榨两种。锤榨俗称“雷公榨”,以锤击楔,挤榨出油。
舂碓(咸丰县住建局供图)
蛇盘溪村民利用山间丰富的物产,创制出腊肉、油茶汤、观音豆腐等特色饮食。观音豆腐制作最具特色。每到炎夏季节,蛇盘溪村民常用一种树叶来制作成“豆腐”食用。这种“豆腐”,又叫神豆腐。传说是观音菩萨在灾荒之年点化穷人用这种树叶制作豆腐充饥度荒的。
制作神豆腐的树叶属马鞭草科植物,俗称“斑鸠柞”。村里农妇常在劳作回家途中,连枝带叶信手捋回一束,摘下叶片洗净,放在盆中用手搡成糊浆,倒入铺上几层干净棕片的筲箕之中过滤,点入澄清了的适量草木灰水搅匀,片刻便神奇般地成了一盆颤摇摇、绿幽幽的神豆腐。而后,用菜刀横竖划成方块,浸入冰凉的山泉水里,待做上一碗拌有蒜泥、辣椒和其他佐料的蘸水,用漏瓢捞上一碗,就可以一块一块地蘸着吃了。神豆腐细嫩,晶莹如玛瑙,带着斑鸠柞树叶特有的清香,吃起来清凉可口,可与粮食做成的凉粉媲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