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道不远人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道不远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的形上学”在牟宗三看来并不同于“道德底形上学”。在牟氏哲学系统中,本体界的存有论与现象界的存有论相配合,完成一圆实的“道德的形上学”。牟氏通过道德实践对有限存在的无限价值作出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枢纽是把道德本心不仅视为开道德界的道德实体,而且视为开存在界的形而上的实体。我们亦有理由对牟氏“两层存有论”的“道德的形上学”提出批评。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道不远人

唐君毅的文化哲学,实际上已从形上学、宇宙观上论证了道德理性的地位。牟宗三则不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而是从道德的形上学的层面,直下地论证道德主体即宇宙本体。他通过对西方哲学(主要是康德哲学)的深入理解来透视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重建中国哲学。他的原创力尤其表现在他创制的“两层存有论”上。这是当代新儒家哲学的一个标志,也是第三期儒学的一个范本。

牟氏哲学以“智的直觉如何可能”作为突破口。依康德的思路,道德以及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与否,关键在于智的直觉是否可能。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智的直觉没有彰显出来,而在中国哲学中却有充分的显现。中国儒释道三家都肯定智的直觉。儒家孟子所谓“本心”、张载所谓“德性之知”“心知廓之”“心知之诚明”,都是讲的道德创生之心,其知也非概念思考知性之知,乃是遍、常、一而无限的道德本心之诚明所发的圆照之知。创生是重其实体义,圆照是重其虚明(直觉)义。这里没有内外、能所的区别。在圆照与遍润之中,万物不以认知对象的姿态出现,乃是以自在物的姿态出现。

牟氏又论证了道家与佛家的“智的直觉”。在道家的方式下,智的直觉是在泯除外取前逐之知而归于自己时之无所住无所得之“无”上出现的。这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康德也不能够了解这样的智的直觉。但道家的智的直觉侧重在虚寂方面说,其所谓“生之畜之”是消极的“自化”之义,不似儒家由正面凸现本心仁体之创生性。道家所开启的是艺术的观照境界,而不是道德的实践境界。道家所成就的智的直觉的型态,是虚寂圆照的境界,此之谓“无知而无不知”。佛家的智的直觉寄托在圆教之般若智中。般若智的圆智恰与识知相反。识之认知是取相的,有固定的对象和能所的对待。但在圆照下呈现的实相却非对象,不在能所对待的架构之中。佛家缘起性空的智心圆照是灭度的智的直觉。若于此说物自身,则实相、如,即是物自身,即是“无自己”的诸法之在其自己。至于识之执而有定相则当即是所谓现象。牟氏认为真正的圆教在天台宗,在天台,智的直觉始能充分朗现。

“道德的形上学”在牟宗三看来并不同于“道德底形上学”。前者指的是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或者说形上学是由道德的进路来证成;后者的重点在说明道德之先验本性。前者必须兼顾本体与工夫两面,甚至首先注意工夫问题,然后在自觉的道德实践中反省彻至本心性体;后者并不涉及工夫论,而只是把这套学问当作纯哲学问题,不知它同时亦是实践问题。

总之,牟宗三依据儒家孟学一系的理路来融摄康德哲学,指出我们的道德意识所呈露的道德本心,就是一自由无限心,而本心的明觉发用,所谓德性之知,就是智的直觉。通过道德的进路,在我们人这有限的存在里,智的直觉不但在理论上必须肯定,而且在实际上必然呈现。就道德主体之为一呈现而不是一假设而言,道德本心就是道德的实体,是创发纯亦不已的道德行为的超越根据,也是智的直觉的根源。就道德主体的绝对普遍性而言,道德本心不但是开道德界的道德实体,同时还是开存在界的形而上的实体。它既创发了道德行为,就在纯亦不已的道德实践中,遍体万物而不遗,引发“於穆不已”的宇宙秩序。(www.xing528.com)

据此,牟氏建构了两层存有论:本体界的存有论(无执的存在论)和现象界的存有论(执的存有论)。牟氏认为,康德所说的超越的区分,应当是一存有上的区分,但它不是一般形而上学所说的本体与现象之区分,而是现象界的存有论与本体界的存有论上的区分。在现象界的存有论中,现象也是识心之执所执成的。

在牟氏哲学系统中,本体界的存有论与现象界的存有论相配合,完成一圆实的“道德的形上学”。这两层存有论,是在成圣成贤的实践中所开展出来的。牟氏通过道德实践对有限存在的无限价值作出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枢纽是把道德本心不仅视为开道德界的道德实体,而且视为开存在界的形而上的实体。无执的无限心,通过自我坎陷(自我否定)转出、曲致成为有执的有限心,开出现象界。同一对象,对无限心及其发用(德性之知或智的直觉)而言,是物自身;对有限心及其发用(见闻之知或感触直觉)而言,是现象。在认知之心之外无现象,在智的直觉之外无物自身。

我们亦有理由对牟氏“两层存有论”的“道德的形上学”提出批评。与熊十力的“摄用归体”“称体起用”,唐君毅的“道德自我”创生“人文世界”一样,牟氏之“本心”“良知”开出两层存有论的构设,并没有跳出,毋宁说更加强化了宋明心性论,尤其是心学一系的心体、性体合一说的模型。从总体上,他们无限夸张了道德个体和道德主体的道德理性、道德直觉的无限性和超越性,将其视为整个世界的创造之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