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路与人:儒学智慧-道不远人:郭齐勇说儒

道路与人:儒学智慧-道不远人:郭齐勇说儒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敬长”、“从兄”,表达了“义”含有“敬其所当敬”的意思,即行仁有一定的范围、等级、边界和分寸感。孟子以仁为“恻隐之心”,强调“不忍”,而以义为“羞恶之心”,强调“不为”。“义”是对事情“应当”与否的判断及由此而引发的行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以“仁”为内核。礼把仁与义的秩序、层次、节度等规定了下来。孟子把道德的“智”界定为“是非之心”。这表明“信”必以礼、义为前提,与礼、义相补充。

道路与人:儒学智慧-道不远人:郭齐勇说儒

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仁是亲亲的扩大,义是敬长的扩大。他又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即是说,出言破坏礼义,这就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这便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不去走,可悲得很呀!

孟子从亲爱亲人出发来界定仁、义,但仁、义二者的内涵有所不同。“敬长”、“从兄”,表达了“义”含有“敬其所当敬”的意思,即行仁有一定的范围、等级、边界和分寸感。孟子的“居仁由义”是说居住在仁里,行走在义上。义是行走的正路,是行仁的人实现仁的道路。他又说:“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不该由自己所得的东西,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每个人都有不应当做的事,把它扩充到所肯干的事上,不做一切不应当做的事,就是义。人能够把不挖洞跳墙(即不偷窃)的心扩而充之,义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有惭忿之心,自己所有的言行都不会遭致别人的轻贱或贬斥,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在这里,“义”含有尊重别人的所有权、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社会地位和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意思,那同时也就是尊重自己,守住自己的本分。孟子以仁为“恻隐之心”,强调“不忍”,而以义为“羞恶之心”,强调“不为”。

“义”是对事情“应当”与否的判断及由此而引发的行为。“义”的主要含义是“应当”,是“正当”,是“合宜”。孔子讲:“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前引孟子所说“义”是人所当行的路等等,都是对孔子这些思想的发挥,也是对“公正”“正义”的肯定。

广义的“仁”兼包“五常”“四维八德”中的诸德目(包括忠孝、廉耻等),狭义的“仁”则是“五常”之一。仁、义、礼、智、信“五常”以“仁”为内核。儒家的仁爱,是推己及人,即把亲爱亲人之心一层层向外推,如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如张载《西铭》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仁”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和相互润泽。《中庸》说:“仁者,人也。”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中庸》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涉及到仁、义、礼的关系。仁就是爱人,博爱众生。其中亲爱自己的父母是仁中的大事,仁是把爱亲之心推广到爱民、爱百姓。义能分别事理,各得其宜,其中尊重贤人,把贤人提拔起来为社会服务是最合宜、正当的事。“亲亲之杀”的“杀”读“晒”,是降等的意思。爱亲有主次、程度之分,尊贤有厚薄、等级之分,这些就是从礼中产生的。(www.xing528.com)

至于仁、义、礼、智、信等德目的内容与关系,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即是说,仁发端于侍奉父母,义发端于敬顺兄长。扩而充之,爱别的老人是仁,敬所有的年长者是义。仁兼义,但义不兼仁。仁义高于礼智。它们所处的层次不同。明白仁、义的道理而坚持下去是智。智是人对于仁、义、礼的了解。对仁、义的重要内容能合宜地加以调节,适当加以修饰是礼。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从侍奉父母、尊敬兄长中得到快乐,就是乐。

实际上,仁、义、礼、智、信等德目也是相互制约的。例如仁与礼,仁为礼之内涵,礼才不致流于形式。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本质,又肯定“让”“敬”为礼的内容,孟子认定礼为“恭敬”或“辞让”之心。王船山主张“仁体礼用”,即以仁为本体,礼为功用。另一方面,礼为仁之节度,以礼节仁,过其所爱曰侵。故仁爱,亲情友情之爱,博爱之谓仁,又不是没有节制的。儒家讲居仁由义,以仁为境界,义为道路,而以礼则是门径。礼把仁与义的秩序、层次、节度等规定了下来。而仁、义与礼之间又有张力,君子人格的养成,正在此张力中实现。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说君子守礼、节制欲望与行为,是培养仁德的重要方法。“智”在这里主要是指对道德的认识,即道德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道德知识的积累。孟子把道德的“智”界定为“是非之心”。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这是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乎道义、适宜恰当为原则,依礼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说出来,用诚信不欺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这表明“信”必以礼、义为前提,与礼、义相补充。孔子又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许诺的言只有符合于义,才能兑现。违背道义、礼制的,不必信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