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卡姆:传统在现代的开拓性民族音乐学探究

木卡姆:传统在现代的开拓性民族音乐学探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学者于19世纪末叶起就开始关注木卡姆研究。这无疑成为当前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宝贵资料。这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的权威著作——《木卡姆》即为国内外木卡姆研究中较具开拓性的重要成果。通过本部分的描写,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多样化面貌。

木卡姆:传统在现代的开拓性民族音乐学探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周吉先生的著作《木卡姆》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核心观点和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学理层面的分析和评述,并针对写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周吉;木卡姆;维吾尔木卡姆

木卡姆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音乐文化现象。欧洲学者于19世纪末叶起就开始关注木卡姆研究。20世纪初,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音乐家开始关注中国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多次组织考察队到新疆考察,并搜集、整理和出版有关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书籍。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委派万桐书等音乐家把当时唯一能够演唱12套木卡姆的木卡姆大师吐尔迪·阿洪请至乌鲁木齐,用钢丝录音机录下了他所演唱的十二木卡姆,为后代留下了唯一完整的珍贵文本。这无疑成为当前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宝贵资料。

如今木卡姆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已是倍受音乐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而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德国委员会·木卡姆研究会。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此为契机,更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研究一时蔚然成风,并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此之中,能够像音乐学家、木卡姆学者周吉先生那样近半个世纪“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学于斯、研于斯、扎根安家于斯”[1]、无数次跋涉于天山南北的绿洲与戈壁、孜孜以求于维吾尔木卡姆的研究者可谓独步海内外绝无仅有。亦因此,音乐学家俞人豪将其称为“摩尔根式的人物”[2]。周吉先生将毕生的绝大部分精力致力于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他所达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令其他同行望尘莫及。这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的权威著作——《木卡姆》(2005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即为国内外木卡姆研究中较具开拓性的重要成果。周吉先生在坚实、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人类学宗教学和音乐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维吾尔木卡姆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发生学、历史沿革、音乐形态、保护与传承等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纵深研究。以笔者之管见,该著乃国内外同类木卡姆研究中的佼佼者,其中的诸多观点为学界的其他学者所未发,为我国民族音乐学之独立乐种的研究树立了典范。

整体而言,全书除前言外,共分五章,写作思路清晰,章节的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层次分明。作者在第一章第一节即开宗明义地将木卡姆视为一种世界音乐文化现象,并将存在木卡姆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图中进行了坐标定位,使读者对木卡姆的世界分布状况一目了然。紧接着,作者将世界范围内的木卡姆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概貌,以及绿洲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风貌等状况进行了整体的比较,打破了“木卡姆伊斯兰文化现象”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木卡姆系绿洲农耕文化现象”的见解,并将原因归结为绿洲丝路的贯通等几大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也列举了有力、有理的反例对“木卡姆伊斯兰文化说”进行佐证,即“生活在中亚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虽然也信仰伊斯兰教,却因为其始终以牧猎为主要生产方式,过非定居的游牧生活,其文化属于草原文化范畴,在他们的传统音乐中就完全见不到木卡姆音乐现象的踪迹”[3]。随之,作者也进一步列举了生活在沿海平原、以农耕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受到伊斯兰教强烈影响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并不存在木卡姆音乐文化现象的典型反例。作者用雄辩的事实论证了木卡姆是绿洲农耕文化现象,而非绝对的伊斯兰文化现象的偏颇之观。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同行研究中尚属首例。第二节为木卡姆释名。作者将散布于各种论著与工具书上的诸多木卡姆释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木卡姆的释名归类为以下九种:位置说;规则、法律、模式、公式说;乐音、音位、音阶、调式说;曲调说;旋律类型说;特定时空组合及“特殊的作曲做法”说;音乐题材、套曲、大曲、乐种说;散板说;即兴演唱(奏)方法说。作者依据我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特点,将其解释为“具有调式和旋律类型意义的,以节拍和节奏型变化为主要发展手法的,融叙诵歌、叙事歌、器乐曲、歌舞曲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4]。对于木卡姆一词的多种释义,作者则采取开放的、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学家们可以根据当地木卡姆音乐现象的实际对木卡姆这一词汇作出不同诠释”[5]的观点,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民族音乐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境界。第三节主要是作者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流传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木卡姆的异同点的有力论述。作者从体裁、题材、篇幅、结构、表现在乐律、乐调、音阶、旋律类型,以及发展手法、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特点乃至表演场合、功能、乐器使用等方面来对流传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木卡姆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彰显世界木卡姆的多样性状况和共有的木卡姆规律。

总之,该章对流传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木卡姆现象进行了整体的述评,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各个国家木卡姆之间的异同,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木卡姆与相关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www.xing528.com)

第二章是对流传于维吾尔族群体中的各种木卡姆的综合深描。第一节是作者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表象背后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沿革、空间分布,以及各种木卡姆(不同版本)所包含木卡姆的套数、结构及每部分所包含乐曲的数目、寓意乃至主要木卡姆家族和传承人等概况的综合深描。通过本部分的描写,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多样化面貌。第二节是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表演场合——麦西热甫的综合描述。作者首先解释了麦西热甫的含义,紧接着把名目繁多的麦西热甫进行分类,即与喜庆节日有关的麦西热甫;与农牧业生产有关的麦西热甫;与社交活动有关的麦西热甫;与民俗活动有关的麦西热甫。在分类的基础上,也对各种麦西热甫的举行地点、表演程序等情况进行了逐类说明。最后,作者将麦西热甫的举办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尤其是将麦西热甫中表演的节目进行了分类。其游戏类别主要包括猜谜、对诗、递茶、转圈递鼓、抢黛莱等;其节目类主要分为舞蹈表演类、歌舞表演类、说唱表演类三种,且每种类型又进行更细部的子分类。最后一部分,作者也将麦西热甫在维吾尔人中的功能进行了总结,即麦西热甫具有娱乐、感情交流、社会教育、协商公务、加强团结和孕育、催生、传承木卡姆等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功能。由此既将木卡姆与麦西热甫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也深入地揭示了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内涵。作者在这一部分通过坚实的田野调查资料揭示了木卡姆与麦西热甫之间的互动关系,让读者读来有身临其境、亲眼看见之感。第三节是作者根据40多年的田野体验,从各地木卡姆奇的口述实况及木卡姆在当代维吾尔人生活中的功能和运用等层面对木卡姆在维吾尔人生活中的地位进行鲜活的描述。据此,我们可以窥探出维吾尔木卡姆能够存续的原因,即维吾尔木卡姆已经成为维吾尔人的精神食粮。第四节是对木卡姆唱词深入浅出的研究,作者从唱词格律、押韵、衬词、音节构成、歌词句数组成、表现内容等层面对各种木卡姆唱词进行全面阐述。周吉先生通晓维吾尔语,掌握了维吾尔语的精髓,采用“局内—局外”的双重视角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唱词进行颇有见地的深入剖析,其中诸多观点都是学界的首创。通过本章的描述,我们可以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分布和种类、表演场合、文化功能、唱词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有很好的了解。

著名音乐学家沈洽认为:“民族音乐学固然强调音乐的文化面,但音乐本身的研究仍是音乐文化研究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尤其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学,1/4个世纪的发展,主要是音乐学向人类学的拓展,而不是人类学向音乐学的介入,所以不应顾此失彼,丢掉自己固有的优势。”[6]何晓兵在其硕士论文中写道:“形态描述是民族音乐研究中案头工作(Desk Work)的必要部分,是连接田野工作(Field Work)和对研究对象进行文化学解释的中间环节。”[7]因此,音乐形态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本著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的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周吉先生是一名著名的作曲家,曾经创作过上百部(首)音乐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维吾尔族风格的作品,加之他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进行过完整的记谱,已经对维吾尔音乐的形态特点烂熟于胸,因此,他对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的深入研究是整部著作的“重头戏”,其中大部分观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论别人所未论”,为我们了解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本体形态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

第三章是作者从体裁与结构模式、节拍节奏模式、乐律乐调、旋律旋法、表现形式、伴奏乐器等方面对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在体裁和结构模式方面,作者在第一节中,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各部分结构和板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列表说明,通过表格的逐项罗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种维吾尔木卡姆的篇幅、结构和板式变化情况。在乐律方面,作者在第二节中指出维吾尔木卡姆中除了纯律、五度相生律外,还较多地存在四分中立音律,并构成大量的中立音程等非常规音程。在乐调模式方面,作者将各种木卡姆的各套木卡姆的纵向乐调模式进行了列表表述,并总结出维吾尔木卡姆“多结音现象”“游移音现象”“一级多音现象”和“四分音现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将分布于各套木卡姆乐调中的四分音、游移音的分布进行了列表说明。通过以上的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乐律乐调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节拍节奏模式方面,作者在列举大量曲例的基础上指出,维吾尔木卡姆的节拍节奏异常复杂,变化多端,表现力极强,既有等常规节拍的存在,也有等复合节拍、等混合节拍及等增盈节拍类非常规节拍的大量存在,并指出木卡姆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对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型,从而使得每套木卡姆结构中的节拍节奏既变幻莫测又有规律可循。作者在第五节首先对木卡姆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从制作材料、形制、发音原理、音域、弦乐器的定弦,以及品位、演奏方法、性能、功能等方面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多件乐器也都附上了相对应的乐器图片,能够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通过本章的描述,读者能够对维吾尔木卡姆的音乐形态特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周吉先生在第四章中结合历代西域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和发展史进行了查考,将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成、发展史预设为古代塔里木盆地乐舞文化、鼎盛时期的西域乐舞、回鹘的西迁和“回鹘-西域音乐文化”的形成,以及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宫廷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贡献四大部分。先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脉络清晰,论述充分,令人叹服!第五章是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建议。先生首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维吾尔木卡姆的抢救和整理工作进行了历史回顾,接着对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现状的喜忧状况进行了启发性的说明,最后提出对“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保护和传承工程”的基本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维吾尔木卡姆今后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之路,为后学的木卡姆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

书中的不足与建议:尽管该著作主要对维吾尔木卡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描述和解析,且很多的研究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譬如,著作中缺少各种类型的维吾尔木卡姆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是如何运行的典型个案的详细描述,不能使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各种维吾尔木卡姆在当下的生存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作者能够对各种类型的木卡姆放在当下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进行民族志式的详细描述,定会让读者对维吾尔木卡姆的当下生存形态和运行情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再如,在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轨迹的探索章节,作者仅是借助了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文献和考古的资料,而忽视了当下局内人口述史的资料,且体现出“重视古代史,轻视现当代史”,因此,如果作者能够将局内人的口述史资料很好地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互结合与印证,且将维吾尔木卡姆在现当代语境中的历史发展状况补充进去,一定会对全面了解维吾尔木卡姆的整体发展史有所助益,等等。但瑕不掩瑜,周吉先生在坚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这本专著仍为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可以说,截至目前,学界仍未有出其右者,他在著作中所阐发的诸多学术观点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维吾尔木卡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