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巴拉满是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的吹管旋律乐器之一,也是该地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巴拉满这一乐器的发生学、生存背景、现存状况、制作、乐器本体、音乐本体、表演形式、社会文化功能等诸多层面做出了阐释与解析。
关键词:和田地区;巴拉满;发生学;音乐本体;文化功能
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音乐生活中,除清唱性歌种,几乎所有的歌唱、舞蹈都离不开它”[1],被视为必不可少的“音声境域”或伴奏手段。众所周知,“乐器的形制、音质、音域及音乐表达性能,对歌、舞音乐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2]。故此,乐器既是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民族音乐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乐器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研究乐器本体文化,还可以打开通往该乐器所属民族乐舞文化的窗口。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自古至今,维吾尔族民间就流传着名目繁多的乐器,较具代表的有苏乃依、巴拉满、乃依、萨它尔、艾捷克、弹布尔、都它尔、热瓦甫、卡龙、达普、纳格拉、萨帕依、锵等。这些乐器不但是维吾尔人日常生活、节日集会中所不可或缺的,而且伴随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路程。其中,吹管旋律乐器巴拉满即其中的佼佼者,同时,该乐器也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套曲——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之一,被当地人视为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灵魂。
有关乐器的基本研究范畴,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利亚姆曾经在其专著《音乐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中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对乐器进行以下描述:“形体丈量、外貌描述、按比例绘图或拍照、主要的构造、材料的使用、装饰的图案、演奏的方法及技巧、音域、音调的产生、音阶等。”[3]本文以笔者于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和田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除了借鉴梅氏所总结的乐器研究的基本范畴之外,也将发生学、生存背景、社会文化功能等层面一并纳入研究视野,以期获得对巴拉满这一典型吹管乐器的全面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