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西热甫或称作麦西莱甫、麦西莱普,源自阿拉伯语,意即“聚会、场所”,“现在维吾尔族民间专用来称谓群众性的娱乐晚会。”[1]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特有的、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民间,已成为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2]。就其起源而言,迄今,有文献可据的关于麦西热甫起源说的记载首属《魏书·高车传》。随着高车等突厥语民族由东而西的迁徙,其部族所承载的大型娱乐活动习俗也随之移入狭义的西域,在移入的过程中,虽然汲取了各地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有所变异,但其主体形式并未离经叛道,而是与传统形式一脉相承。另外,有关维吉尔人喜好歌舞的传统,各个时代、各个聚居区的典籍都有记载。如《新唐书·西域传》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西域各城邦对歌舞娱乐的喜好。此外,新疆各地区大量的石窟壁画中也有关于麦西热甫热闹场面的记载。譬如,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克孜尔千佛洞的第11洞窟和第38洞窟中就能够看到古代举行麦西热甫的表演图;在吐鲁番地区比则克力千佛洞第25窟、库车地区库木吐拉千佛洞中也能够看到麦西热甫的表演迹象。维吾尔族著名学者喀什葛里在《突厥语大辞典》中记录的10世纪的索尔丘克和苏合迪提被学界视为冬天举办的轮流晚会和夜间欢宴。据此可见,维吾尔族民间于公元10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类似于“麦西热甫”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古而有之的麦西热甫活动早已发展成为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
从整体分类来看,遍布于天山南北的各维吾尔族聚居区主要有与喜庆节日有关的麦西热甫、与农牧业生产有关的麦西热甫、与社交活动有关的麦西热甫和与民俗活动有关的麦西热甫四种类型,且每种类型也都有其丰富的子类型。譬如,与农牧业生产有关的麦西热甫主要包括卡尔勒克(迎雪)麦西热甫、玛依沙(青苗)麦西热甫、莫尔胡苏尔(丰收)麦西热甫、巴合(果园)麦西热甫等;与社交活动有关的麦西热甫主要包括米芒达其勒克(迎宾)麦西热甫、阿依来麦西热甫、卡塔尔(轮流做东)麦西热甫等。而流传最广、地位最高的当属存在于新疆巴蜀县、麦盖提县、莎车县、阿瓦提县及尉犁县等刀郎地区的“刀郎麦西热甫”。(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