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疆和田地区木卡姆表演的描述与解析

新疆和田地区木卡姆表演的描述与解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班社艺人的田野调查,总结出其表演指向含“经济表演与非经济表演”的结论,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析,希望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流传于和田地区诸多乡镇的十二木卡姆班社用乐指向的探研,而得出“经济表演和非经济表演”这一结论,并对两种类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社会学意义的描述和解析。

新疆和田地区木卡姆表演的描述与解析

内容提要: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南部和田地区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也是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班社艺人的田野调查,总结出其表演指向含“经济表演与非经济表演”的结论,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析,希望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表演指向;经济表演;非经济表演(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代抑或是当代,从事音乐活动是否具有功利性,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人们评价一个民间艺人或民间班社的表演指向(或称表演目的)的标准之一。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功利性可分为两类,即经济表演和非经济表演。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张振涛先生曾通过对冀中、晋北“音乐会”和“吹打班”的用乐指向的两相比对而得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结论,即牟利与非牟利的判断标准[1],事实上,这为本文所谓的“经济表演与非经济表演”判断标准的变体,或称“同义语”。与张先生的研究相形,笔者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在和田地区调查十二木卡姆的艺人或班社的过程中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不同之处在于,和田地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人或班社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因表演场合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用乐指向标准,远远未及冀中、晋北“音乐会”和“吹打班”表演指向标准那般的泾渭分明或受传统束缚,也完全没有一方因用乐对象(即为神奏乐和为人奏乐)的相异而歧视彼此的传统习俗,这种双重的用乐指向可能会发生在同一个木卡姆艺人或木卡姆班社的不同用乐场合之中。这与我国传统社会中艺人之间竞争激烈的惯制似乎相悖,他们突显出的特点是和睦相处于一方世界、同一空间。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流传于和田地区诸多乡镇的十二木卡姆班社用乐指向的探研,而得出“经济表演和非经济表演”这一结论,并对两种类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社会学意义的描述和解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