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初叶以来,伴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大量涌入,“以西方为美,以西方为尚”“西体中用”的现代音乐文化价值观(即“欧洲音乐中心论”)逐渐占据中国各个阶层尤其是主流阶层(即专业音乐家阶层)人士的音乐价值判断,他们主要从“文化进化论”(即“单线进化论”)的视角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音乐文化,并将其视为评价一切音乐文化好坏或优劣的典型标准,认为文化进化论者所奉行的是人类文化必定是沿着“单线”路向发展的进化论理论,比如单声部——复调音乐的发展:“凡较为‘简单的’,即是较为古老的、原始的;凡较为‘复杂的’,即是较为晚近的、高级的;以音阶为例,五声音阶显然要比七声音阶‘古老’,而‘三声音阶’则显然要比五声音阶更加‘原始’。”[15]并因此而认为产生于工业文明的西方专业音乐文化要比产生于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音乐文化先进或高明。并且这种音乐价值观念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今仍在深深影响着某些音乐从业者的价值判断,可谓毒害深矣。这种文化思潮在近代以来深深影响了一部分人的音乐价值观念,致使很多人都将西方音乐文化视为判断其他音乐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准,凡不符合标准者皆被视作原始者或落后者。
另外,伴随电视、网络等现当代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无论任何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以欣赏传统音乐表演为唯一娱乐活动的人们,他们目前也与都市的市民一样,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在电视或互联网上看到外界五花八门的节目,这些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外界丰富多彩的节目影响了他们对传统音乐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即传统音乐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和神奇,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之外还有其他更有吸引力的资源,并且发挥着更加有效的实用功能。可以说,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随着承载传统音乐文化的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其后代对传统音乐文化失去传承的动力,加之能够欣赏和接受传统音乐文化的人群的锐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窘境无疑是必然的。此外,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音乐文化资源不能够给承载者们带来丰厚的经济来源,也是时下年轻人放弃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纷纷出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并掀起了各地区争先恐后地申报各级(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热潮。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长调艺术等传统音乐艺术种类被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有大量的传统音乐种类被认定为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社会层面来讲,这些保护工作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的“非遗”保护工程,上到各级政府、下至社会各阶层均有人参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并且已经纳入国家的法律程序。可以说,这一切社会行为充分彰显了政府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价值的重视,各项保护活动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现当代社会人们音乐价值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时,就会主动自觉地将其传承,反之,其传承就会面临颇为危险的境地。这无疑体现出“音乐价值观”所能够发挥的功能。当然,这种功能具有正、负两个方面,从而造成人们的音乐社会行为也具有正、负两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