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生物学:真枝角部特征及分布

水生生物学:真枝角部特征及分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枝角部分科检索表1躯干与胸肢全为壳瓣所包被。4第二触角内、外肢均3节。第二触角粗大,双肢型,其上具多数游泳刚毛,胸肢6对,常见属有以下几种。后腹部小,锥形,无肛刺,爪刺3个。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地区的湖泊、水库等较大型的淡水水体中。后腹部狭长,有腹缘短壳刺。第一触角小,不能活动;第二触角常具9根刚毛。2第一触角显著突出,角丘短而高;壳瓣腹侧中部的内面有浅的凹陷,

水生生物学:真枝角部特征及分布

体较短,多少侧扁,具有5~6对叶状胸肢或4对圆柱形的游泳肢,双肢型,冬卵直接发育。

真枝角部分科检索表

1(12)躯干与胸肢全为壳瓣所包被。

2(3)胸肢6对,均为叶状……………………………………………………仙达溞科(Sididae)

3(2)胸肢5~6对,前两对执握状,其余叶状。

4(5)第二触角内、外肢均3节。肠盘曲,多具后盲囊………………盘肠溞科(Chydoridae)

5(4)第二触角外肢4节(基合溞除外),内肢3节。肠通常不盘曲,无后盲囊。

6(7)第一触角不能活动,呈吻状尖突,嗅毛位于基部………………象鼻溞科(Bosminidae)

7(6)第一触角不呈吻状尖突,嗅毛位于末端。

8(9)壳弧发达。雌性第一触角较短小,不能活动……………………………溞科(Daphniidae)

9(8)壳弧不发达或缺。两性第一触角均长,能活动。

10(11)后腹部上肛刺周缘有羽状毛,末肛刺分叉…………………………裸腹溞科(Moinidae)

11(10)后腹部上肛刺周缘无羽状毛,末肛刺不分叉…………………粮毛溞科(Macrothricidae)

12(1)躯干与胸肢裸露出壳外。

13(14)腹部短而尖,尾突短于尾刚毛………………………………………圆囊溞科(Podonidae)

14(13)腹部长圆柱形,尾突超过尾刚毛,无尾爪…………………大眼溞科(Polyphemidae)

(一)仙达溞科(Sididae)

颈沟明显,第一触角能动。第二触角粗大,双肢型,其上具多数游泳刚毛(大于10根),胸肢6对,常见属有以下几种。

1.秀体溞属(Diaphanosoma)

壳很薄,无色透明,头部大,复眼大。无单眼和壳弧,有颈沟,第一触角较短、能动,前端有一根长鞭毛和一簇嗅毛。第二触角强大,刚毛式为4-8/0-1-4。肠管直,无盲囊。后腹部小,锥形,无肛刺,爪刺3个。雄体第一触角较长,有1对交媾器,位于第6对胸肢之后肠管的两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地区的湖泊、水库等较大型的淡水水体中。本属有20多种,我国有9种。常见种有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如图2-3-4 a所示。

2.尖头溞属(Penilia)

体透明,头部小,额角尖细,吻喙状。后腹部狭长,有腹缘短壳刺。尾爪细长,具有2个基刺。第二触角刚毛式为2-6/1-4。分布于海洋。鸟喙尖头溞(P.avirostris),如图2-3-4 b。

3.仙达溞属(Sida)

头部宽阔,与躯干部分开。第二触角粗大,外肢3节,内肢2节,刚毛式为0-3-7/1-4。本属仅有晶莹仙达溞(S.crystallina)1种,如图2-3-4 c所示。

图2-3-4 仙达溞科(Sididae)部分属常见种

a.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 b.鸟喙尖头溞(P.avirostris) c.晶莹仙达溞(S.crystallina)
1.雌体 2.雄体

(二)溞科(Daphniidae)

壳弧发达,壳瓣后背角或后腹角明显,有的属后延成壳刺。壳面上多数具网纹,复眼大,单眼小。第一触角通常短小,不能活动或稍能活动,具有1根触毛和9根嗅毛。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刚毛式0-0-1-3/1-1-3。肠管不盘曲,前端有1对盲囊。雄体较小,第一触角长大。第一胸肢有钩。本科常见的有4个属。

溞科常见属检索表

1(2)无吻。壳上多角形网纹清晰……………………………………网纹溞属(Ceriodaphnia)

2(1)有吻。

3(4)壳瓣腹缘平直,后腹角有刺………………………………………船卵溞属(Scapholeberis)

4(3)壳瓣腹缘曲弧,后腹角浑圆。

5(6)头大,壳瓣后端有发达的壳刺………………………………………………溞属(Daphnia)

6(5)头小而低垂,后腹部宽阔,无壳刺…………………………………低额溞属(Simocephalus)

1.溞属(Daphnia)

体呈卵圆形。壳瓣背面具有背棱,后背角延长成壳刺,壳面有菱形的网纹。吻明显而尖,大多数具单眼。通常无颈沟。第一触角小,不能活动;第二触角常具9根刚毛。腹突3~4个。卵鞍近乎矩形或三角形,内贮冬卵2个。雄体较小,背缘平直,前腹角突出。吻无或十分短钝。第一触角长大,能活动,前角有一根长刚毛。第一胸肢有一个钩和一根长鞭毛。腹突常退化。输精管开孔于尾爪与肛门之间。

本属种类存在很多地区或季节变异类型,现鉴定无误的约3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温带最为普遍。我国已发现10种,如图2-3-5),多分布于中小型浅水湖泊、池塘、水沟以及湖汊等有机质丰富的小型水体。最常见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图2-3-5 溞属(Dnphnia)

a.隆线溞(D.carinata) b.大型溞(D.magna) c.长刺溞(D.longispina) d.蚤状溞(D.pulex) e.小栉溞(D.cristata) f.僧帽溞(D.cucullata) g.透明溞(D.hyaline) h.翼弧溞(D.lumholtzi) i.鹦鹉溞(D.psittacea) j.短钝溞(D.obtusa)
1.雌体 2.雄体

溞属分为栉溞亚属(Ctenodaphnia)、溞亚属(Daphnia)两个亚属。前者头甲背缝短,壳瓣背侧的脊棱伸进头甲,壳弧突出;而后者头甲背缝伸进壳瓣背侧,壳弧不突出。

栉溞亚属常见种检索表

1(4)后腹部背侧向内凹陷(肛陷)。

2(3)肛陷很深,肛刺列显著地被凹陷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头顶浑圆无盔……………………………………………………………………………………大型溞(D.magna)

3(2)肛陷很浅,肛刺列连贯;头顶尖,有明显的头盔………………………翼弧溞(D.lumholtzi)

4(1)后腹部背侧没有凹陷。

5(6)头部低;吻短而钝………………………………………………………鹦鹉溞(D.psittacea)

6(5)头部高;吻长而尖…………………………………………………………隆线溞(D.carinata)

溞亚属常见种检索表

1(4)尾爪凹面有栉刺列。

2(3)第一触角显著突出,角丘短而高;壳瓣腹侧中部的内面有浅的凹陷,列生一长列刚毛…………………………………………………………………短钝溞(D.obtusa)

3(2)第一触角部分被吻的下部掩盖,角丘长而低;壳瓣腹侧中部既不凹陷,又无刚毛列………………………………………………………………………蚤状溞(D.pulex)

4(1)尾爪凹面无栉状刺列。

5(6)第二触角内肢的游泳刚毛总共只有4根………………………………小栉溞(D.cristata)

6(5)第二触角内肢的游泳刚毛总共只有5根。

7(8)吻短而钝,嗅毛末端超过吻尖;通常无单眼…………………………僧帽溞(D.cucullata)

8(7)吻长而尖,嗅毛末端不超过吻尖;具有单眼。

9(10)壳缘背侧的脊棱不伸展到头部;季节变异不显著,夏季型无头盔…………………………………………………………………………………长刺溞(D.longispina)

10(9)壳缘背侧的脊棱伸展到头部;季节变异显著,夏季型有尖或钝的头盔…………………………………………………………………………………透明溞(D.hyaline)

2.低额溞属(Simocephalus)

体呈卵圆形,前狭后宽。头小而低垂,吻短小。有颈沟。单眼较大,呈纺锤形或点状。无壳刺。壳后半背侧具有锯状小棘,腹缘内侧列生刚毛。第一触角不甚发达,长短雌雄相近。第二触角外肢末节有一根刚毛。后腹部宽阔,肛门前有一突起,腹突常2个,雄体无。肛刺靠近尾爪,如图2-3-6所示。主要栖息于水坑、池沼等小型淡水水体,喜生活水草茂密的岸边。

图2-3-6 低额溞属(Simocephalus)常见种类

a.老年低额溞(S.vetulus) b.棘爪低额溞(S.exspinosus) c.拟老年低额溞(S.vetuloides)
1.雌体 2.雄体

低额溞属常见种检索表

1(2)额尖凸且具有锯齿…………………………………………………锯顶低额溞(S.serrulatus)

2(1)额顶浑圆,无锯齿。

3(4)尾爪具栉刺列,壳瓣后背缘锯齿状小齿……………………棘爪低额溞(S.exspinosus)

4(3)尾爪无栉刺。

5(6)壳瓣后背缘向外突出……………………………………………拟老年低额溞(S.vetuloides)

6(5)壳瓣后背缘向外不突出……………………………………………老年低额溞(S.vetulus)

3.网纹溞属(Ceriodaphnia)

体呈椭圆形。壳瓣具有多角形网纹。颈沟深,头小无吻,向腹侧低垂。复眼大,充满头顶。单眼小,点状。雌体第一触角不甚发达。雄体较发达,均可微动。壳瓣后背角稍突出成一短角刺,如图2-3-7所示。卵鞍贮冬卵1个。分布较广,以稻田、水沟、坑塘中更为常见。

图2-3-7 角突网纹溞(C.cornuta)

a.雌体 b.雄体

4.船卵溞属Scapholeberis

体近长方形,长1 mm左右。壳瓣腹缘平直,后腹角具有向后延伸的壳刺。颈沟明显。复眼大。卵鞍内贮冬卵1个。本属枝角类常利用壳瓣腹缘的刚毛,使腹面向上侧悬而漂浮水面。常见种为平突船卵溞(S.mucronata),如图2-3-8所示。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沟渠等淡水水体,以多草的沿岸带数量较多。(www.xing528.com)

图2-3-8 平突船卵溞(S.mucronata)

a.雌体 b.雄体

5.拟溞属(Daphniopsis)

形态特征似溞属,主要区别是拟溞属壳瓣后缘无壳刺。世界有11种,我国有1种,即西藏拟溞(D.tibetana)。西藏拟溞,如图2-3-9所示,广泛分布于海拔4000 m以上的藏北和新疆咸水湖泊中,分布的适温为-2℃~20℃,pH为9.0~10.4,盐度为4~35。

图2-3-9 西藏拟溞(D.tibetana)

a.雌体 b.雄体

(三)裸腹溞科(Moinidae)

头大,无吻,有颈沟。第一触角长,呈棒状,能活动。后腹部具一列肛刺,最末一个肛刺分叉,其余的肛刺边缘均有羽状刚毛。雄体较小,壳瓣背侧平直,第一触角远长于雌体的第一触角,常有一弯曲,在弯曲处的前侧着生2根触毛,触角末端除嗅毛外,有数根钩状刚毛。第二触角刚毛式为0-0-1-3/1-1-3。本科常见浮游种类只有1个属。

裸腹溞属(Moina):如图2-3-10所示。体呈卵圆形,不很侧扁。头部较大,不呈三角形。颈沟深。无吻,壳弧发达。复眼大,通常无单眼。壳瓣近乎圆形,没有完全覆盖躯体部,无壳刺。后腹部露出壳瓣之外,末端呈圆锥状。雄体较小。壳瓣狭长,背缘较平直。复眼通常比雌性的更大。第一触角非常长大,末端有3~6根钩状刚毛和一束嗅毛。第一胸肢有钩,有的还有长鞭毛。卵鞍内贮冬卵1~2个。多周期性生殖。遇缺氧等不良环境条件时常体带红色,在大量繁殖时使水体呈红色,故叫红虫

图2-3-10 裸腹溞属(Moina)

a.多刺裸腹溞(M.macrocopa) b.微型裸腹溞(M.micrura) c.蒙古裸腹溞(M.mongolica) d.直额裸腹溞(M.rectirostris) e.发头裸腹溞(M.irrasa) f.短型裸腹溞(M.brachiata) g.近亲裸腹溞(M.affinis) h.远东裸腹溞(M.weismanni) I.双卵裸腹溞(M.geei) j.兴凯裸腹溞(M.chankensis)
1.雌体 2.雄体

(四)象鼻溞科(Bosminidae)

体小,短而高,壳腹缘平直,后腹角延伸成棘状壳刺。第一触角长,与吻愈合,尖突状,不能活动。嗅毛不生在第一触角末端,而位于靠近基部的前侧。第二触角短,只达壳瓣的腹缘,外肢4或3节,内肢3节。雄肢6对。壳弧一般短小。肠管不盘曲,无盲囊。雄性第一触角更长,不与吻愈合,能活动。第一胸肢有钩及长鞭毛。输精管开孔于左尾爪之间。本科只2个属,都很常见。

象鼻溞科属检索表

1(2)第二触角内肢3节,外肢4节;第一触角基部不并合。无颈沟……象鼻溞属(Bosmina)

2(1)第二触角内肢、外肢均为3节;第一触角基部并合。具颈沟……基合溞属(Bosminopsis)

1.象鼻溞属(Bosmina)

头部与躯干部无明显界限,体形虽有变化,但自头部背侧至壳瓣后背角几乎呈圆弧形,无颈沟,壳瓣后缘平截,壳瓣后腹角向后延伸成壳刺,其前方具有一羽状刚毛,壳瓣后缘平直,如图2-3-11 a所示。第一触角基部不愈合为一。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刚毛式为0-0-1-3/1-1-3。

图2-3-11 象鼻溞科(Bosminidae)常见种

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b.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
1.雌体 2.雄体 3.侧面观第一触角

全国各地大、中、小水体都有分布,但主要生活在湖泊中,尤以富营养水域数量多。在大型深水湖泊或水库的敞水区多于沿岸区。

2.基合溞属(Bosminopsis)

有颈沟。头部与躯干部分界明显,后腹角不延伸成壳刺,但后腹缘列生棘刺。雌体第一触角基端左右愈合,末端弯曲,嗅毛生于触角的末端。第二触角内、外肢皆3节,刚毛式为0-0-3/1-1-3。雄体第一触角稍微弯曲,左右完全分离,且不与吻愈合,能活动。第一胸肢有钩和长鞭毛。

本属仅1个种,即颈沟基合溞(B.deitersi),如图2-3-11 b所示,我国各省都有分布。草丛化的湖泊中分布尤为普遍,大多生活在沿岸区。

(五)盘肠溞科(Chydoridae)

壳较厚,身体完全包被在头甲和壳瓣之内。头甲向前延伸,超过第一触角基部,构成吻;其两侧往后延伸,超过第二触角基部,构成壳弧。单、复眼变化很大,复眼小,复眼大于单眼,或单眼大于复眼,或两者同大,或缺复眼只有单眼。第一触角短小,一般不超出吻的末端,稍能动。第二触角内、外肢均分3节。胸肢5~6对。肠管盘曲一圈以上。极少数种类肠前部有1对盲囊,大多数种类只在肠后部有1个盲囊(盲肠)。后腹部极侧扁,无腹突,卵鞍内贮冬卵1个。雄体形态近似雌体,但较小,吻较短,第一触角增生一根特殊的触毛,第一胸肢有壮钩。后腹部的刺或棘均较纤弱,或为刚毛所代替。输精管开口于尾爪基部附近。

本科种类最多,已鉴定的有170多种,多营底栖生活。我国已发现59种。

盘肠溞科分属检索表

1(2)体近圆形,长度与高度略等,爪刺2个,内侧1个极小………………盘肠溞属(Chydorus)

2(1)身体侧扁,长度明显大于高度。

3(6)吻短而钝。

4(5)壳瓣后缘较高,超过最大壳高的一半……………………………………尖额溞属(Alona)

5(4)壳瓣后缘较低,不到最大壳高的一半…………………………………锐额溞属(Alonella)

6(3)吻长而尖,壳瓣后缘不列生锯齿。第二触角刚毛内肢5根,单眼显著小于复眼……………………………………………………………………平直溞属(Pleuroxus)

1.尖额溞属(Alona)

体卵圆形,侧扁,近乎矩形,无隆脊。壳瓣后缘高度大于体高的一半,后腹角一般浑圆,少数种类具齿或成刺。壳面大多有纵纹。胸肢通常5对。后腹部短而宽,极侧扁。爪刺1个。雄体吻较短,第一胸肢有壮钩。有些种类的雄体无爪刺。

本属种类多,分布广,多生活在湖泊近岸草丛、池塘或沟渠中。常见种有矩形尖额溞(A.rectangula),如图2-3-12a所示。

图2-3-12 盘肠溞科(Chydoridae)常见种

a.矩形尖额溞(A.rectangula) b.圆形盘肠溞(C.sphaericus)
1.雌体 2.雄体

2.盘肠溞属(Chydorus)

体稍微侧扁,近乎圆形。壳瓣短,长度与高度略等。腹缘浑圆,其后半部大多内褶。壳瓣后缘高度通常不到壳瓣高度的一半,头部低,吻长而尖,第一、二触角都较短小,后腹部短而宽,爪刺2个,内侧1个极小。雄体小,吻较短,第一触角稍粗壮,第一胸肢有钩,后腹部较细,肛刺微弱,如图2-3-12 b所示。

本属种类多,广温性世界种占多数,多分布于小而浅的水坑或湖泊、水库的沿岸区草丛中。

3.锐额溞属(Alonella)

形似尖额泾。吻短而钝。壳瓣后缘较低,高度通常不到最大壳高的一半。后腹角常有锯齿。尾爪基部有2个或1个爪刺。

4.平直溞属(Pleuroxus)

体卵圆形,侧扁。吻长而尖,内弯。壳瓣后缘很低,不到壳高的一半,不列生锯齿,后腹角常有齿。单眼显著小于复眼,爪刺2个。

(六)大眼溞科(Polyphemidae)

体短,壳瓣不包被体躯与胸肢,只能盖住孵育囊。头大,复眼大,填满头顶。无单眼。无壳弧。第一触角小,能动。第二触角小,外肢4节,内肢3节,各有7根游泳刚毛。后腹部短,无尾爪。尾突1个,棒形。

本科仅大眼溞属1个属。

大眼溞属(Polyphemus):颈沟深而明显,第二触角刚毛式为0-1-2-4/0-1-1-5。后腹突棒状,约与2尾毛等长。习见种为虱形大眼溞(P.pediculus),为嗜寒性冷水种,如图2-3-13所示。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湖泊、池塘中,以腐殖质贫营养型水体中最常见。杂食性,捕食小型甲壳动物,也吞食较大型藻类和有机碎屑。

图2-3-13 虱形大眼溞(P.pediculus)

a.雌体 b.雄体

(七)圆囊溞科(Podonidae)

壳瓣形成孵育囊,不包被头部和胸肢。体短,头大,复眼也大,无单眼。第一触角小,不能动。第二触角外肢4节,刚毛6~7根;内肢3节,刚毛6根。海产。

圆囊溞科常见属检索表

1(2)颈沟深,壳瓣圆,囊状……………………………………………………圆囊溞属(Podon)

2(1)无颈沟,壳瓣长,喇叭状…………………………………………………三角溞属(Evadne)

1.圆囊溞属(短尾溞属)(Podon)

雌体长0.25~0.45 mm,具颈沟,壳瓣圆,呈囊形,育室半圆形。第二触角刚毛式为0-1-2-4/1-1-4。本种多广泛分布于近海岸,但盐幅极广,可进入半咸水域生活。常见有多型圆囊溞(P.polyphemoides),如图2-3-14 a所示。

2.三角溞属(僧帽溞属)(Evadne)

雌体长0.3~0.5mm,体呈三角形。吻短而钝,无颈沟。育室锥形。第二触角刚毛式0-1-1-4/1-1-4。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常见有诺氏三角溞(E.nordmanni),如图2-3-14 b所示,肥胖三角溞(E.tergestina),如图2-3-14 c所示。适盐性颇广,可进入半咸水域生活。

图2-3-14 圆囊溞科(Podonidae)常见种

a.多型圆囊溞(P.polyphemoides) b.诺氏三角溞(E.nordmanni) c.肥胖三角溞(E.tergestina)
1.雌体 2.雄体

(八)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

个体小,呈卵圆形,侧扁,躯干部及胸肢全为甲壳所包被。后腹部上肛刺周缘无羽状毛,末肛刺不分叉。第一触角发达而能活动,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胸肢5~6对。肠直或盘曲。

粗毛溞科常见属检索表

1(2)尾爪与第一触角约等长,具有长基刺…………………………………泥溞属(Ilyocryptus)

2(1)尾爪长小于第一触角的一半,基刺短或无。第二触角有9根刚毛……………………………………………………………………………粗毛溞属(Macrothrix)

1.泥溞属(Ilyocryptus)

体近三角形,侧面观壳面高度较大。头很小,额顶呈锐角。壳背缘较短,腹缘及后缘较大。第一触角2节,能活动;第二触角较短,基肢粗壮。胸肢6对。后腹突1个,后腹部宽扁,上有许多长短不一的肛刺。尾爪长,具2个爪刺。常见有底栖泥溞(I.sordidus),如图2-3-15 a所示。

图2-3-15 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

a.底栖泥溞(I.sordidus) b.粉红粗毛溞(M.rosea)

2.粗毛溞属(Macrothrix)

体卵圆形,头较大。第一触角长且能动;第二触角大,外肢4节,内肢3节,共9根游泳刚毛。胸肢5对,后腹部常分成2叶,尾爪短,无爪刺。常见的有粉红粗毛溞(M.rosea),如图2-3-15 b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