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生物学:两性生殖及其繁殖方式

水生生物学:两性生殖及其繁殖方式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水温低、食物不足、种群密度过大、水质不好等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枝角类终止连续的孤雌生殖而进行两性生殖。两性生殖雌体所产生的卵常发生在冬季,称为冬卵,冬卵每胎产1~2个,大小常与母体成正比,冬卵必须受精,才能发育,又称为需精卵。冬卵孵出的幼溞均是雌体,长大后就成为下一周期第一代孤雌生殖的雌体。

水生生物学:两性生殖及其繁殖方式

在水温低、食物不足、种群密度过大、水质不好等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枝角类终止连续的孤雌生殖而进行两性生殖。这时种群中孤雌生殖最末一代雌体所产的卵,不仅孵出雌体,同时也孵出雄体。雄体一般较小,无吻,复眼特别大,第一触角长大,能活动,末端具有1根长刚毛,第一胸肢的内肢有壮钩,许多种类外肢还具有长鞭毛,交配时雄体利用这对胸肢和第一触角攀附在雌体上,腹面相对,雄体的后腹部伸入雌体壳瓣内,将精子排入孵育囊或输卵管中,使卵子受精。两性生殖雌体所产生的卵常发生在冬季,称为冬卵(mictic egg),冬卵每胎产1~2个,大小常与母体成正比,冬卵必须受精,才能发育,又称为需精卵。冬卵在输卵管或孵育囊中受精后,在孵育囊里2 d之内发育到囊胚阶段,形成头部的原基和生殖腺后就离开母体,暂时停止发育,待环境条件适宜后继续发育,孵出幼溞。可见,冬卵在外界要经历一段滞育期,故又称为滞育卵或休眠卵(resting egg)。滞育期的长短随种类和外界条件不同而异,在夏季持续几天或几周,在冬、秋两季则持续几个月。冬卵孵出的幼溞均是雌体,长大后就成为下一周期第一代孤雌生殖的雌体。

一般冬卵外包具有网纹的暗黑色荚状壳,即卵鞍(eptlippium),具有卵鞍的受精冬卵随母体脱壳时与壳瓣一同脱出,一般脱出的卵鞍和其中的冬卵漂浮于水面,少数种类的卵鞍沉入水底。无卵鞍的受精冬卵脱离母体后,立即散落水中。

冬卵能抵抗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甚至在泥土中干燥20年以上仍能孵出幼溞。冬卵及其卵鞍还能附着在水鸟等动物体上或借助于风的作用进行传播,这样有助于种的广泛分布,因此,冬卵对种的延续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www.xing528.com)

枝角类基本上均为直接发育,直接发育主要与卵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相关。唯透明薄皮溞(L.kindti)为间接发育,即冬卵孵出的是后期无节幼体,后期无节幼体是无节幼体转入后期的形态,经过3次脱壳成为成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