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生物学:外部构造及重要依据

水生生物学:外部构造及重要依据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部有以下结构。不合乎需要或过大的缠结块经第一对胸肢基部刚毛的反复活动并由后腹部把它们扫出壳外。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后腹部的形态及其结构,如肛门开口的位置,肛刺与侧刺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尾爪与其凹面的基刺、栉刺的有无和数目等特点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尾爪、肛刺和侧刺等结构在后腹部前后弯曲时,除了剔除不能食进的物质外,还能拭除黏附在胸肢刚毛上的污物。

水生生物学:外部构造及重要依据

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体短,侧扁不分节。侧面观呈卵圆形,体长通常为0.2~10 mm,多数种类体长为2~3 mm。躯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如图2-3-1所示。

图2-3-1 枝角类模式图

1.颈沟 2.吻 3.头盔 4.壳弧 5.腹突 6.尾刚毛 7.后腹部 8.尾爪 9.肛刺 10.壳刺 11.夏卵 12.第一触角 13.第二触角 14.大颚 15.上唇 16.胸肢 17.脑 18.视觉神经 19.复眼 20.动眼肌 21.单眼 22.食道 23.中肠 24.直肠 25.盲囊 26.心脏 27.颚腺 28.卵巢 29生殖孔

(一)头部

包被于整块甲壳内,侧面观呈半圆形,略向下弯曲,有的种类其背面具颈沟(cervical notch)与躯干部分开。头部有以下结构。

1.头顶、头盔和吻

头部顶端,复眼以前的部分为头顶,头顶有时呈弧形或突出呈斧状,称为头盔。头盔形状常随季节有周期性变化。头的腹侧、第一触角之间,或其稍前方突出部分为吻,吻的有无、大小、形状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2.眼

头部前端有复眼1个(胚胎时为1对),相当发达,球状,由若干小眼(透明晶体)组成,周围有水晶体。复眼的两旁有3对肌肉,可牵引复眼向不同方向活动。单眼1个,位于复眼和第一触角之间,通常较小,没有水晶体。单眼的有无和大小,因种类而不同。复眼和单眼均为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复眼还能识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

3.触角

触角有2对。第一触角位于头部腹侧,通常为棒状,短小,单肢型,1~2节。雌雄差别极大。雌的短小,基端与头部愈合,不能活动,中部有1根触毛,末端有一簇嗅毛。雄的较长,可以活动,末端具有长刚毛,在交配时起执握器的作用。第二触角位于头部两侧,长大,双肢型,由原肢(1~2节)生出外肢(背肢)和内肢(腹肢),内、外肢2~4节。其上的羽状刚毛数目常以一定序式(刚毛式)表示。即刚毛式是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内外肢的节数和刚毛数的式子,如溞属的刚毛式为0-0-1-3/1-1-3,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头部有发达的肌肉和触角基部相连,第二触角是主要的游泳器官。

少数种类在头部背侧还具有一种用来倚吸在植物等物体上的器官,称为吸附器。由马蹄形的角膜皱褶和1对肌肉发达的吸盘构成。

4.壳弧

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有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fornix)。其可伸展至第二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如隆线溞壳弧后端弯曲呈锐角状,其他种类则不呈锐角状。壳弧支持了头部且为触角肌着生处。

(二)躯干部(www.xing528.com)

包括胸部与腹部。胸部有胸肢,腹部无附肢。

1.壳瓣(介壳)

壳瓣分为左右2片,背缘愈合。腹缘和后缘游离,薄而透明,一般种类躯干部包被于壳瓣之内。有的种类壳瓣后背角延长成壳刺(如溞属),而有的种类则是壳瓣后腹角延长成较短的壳刺(如船卵溞和象鼻溞属)。壳瓣面光滑,或有点状、线状、网状等花纹,或有小刺等附属物。在躯干前半部的背侧,两壳瓣之内有一空腔,为孵育囊,夏卵在其中孵化。壳瓣分内、外两层,血液在两层间流动循环。内层薄,与外界水接触进行氧气交换,具有呼吸作用;外层较厚,具有保护作用。

2.胸部、胸肢和摄食

躯干部有附肢(胸肢)的部分称为胸部。胸肢4~6对。枝角类的胸肢已丧失运动功能,主要为摄食器官,其形成与摄食方式(食性)有密切关系。

滤食性种类(如溞属等绝大部分种类)的胸肢(见图2-3-2)扁平,叶状,不分节,边缘有许多羽状刚毛构成滤器,便于过滤食物。由于胸肢的不断运动,在两壳瓣内产生恒定的水流,从水流中滤得食物颗粒,并把它们集中到胸肢基部的腹沟中,形成食物流向前推进入口。滤食性种类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原生动物、细菌和腐质。一般认为各种有机颗粒只要大小适当(1~80 μm,以1~20 μm为主)都可被摄食。不合乎需要或过大的缠结块经第一对胸肢基部刚毛的反复活动并由后腹部把它们扫出壳外。

图2-3-2 蚤状溞(Daphnia pulex)(♀)Ⅰ~Ⅴ胸肢(a~e)

1.原肢 2.外肢 3.外叶 4.上肢 5.内肢 6.内叶 7.小颚突起

捕食性种类(如薄皮溞等少数种类)的胸肢呈圆柱形,外肢退化(大眼溞总科)或完全消失(薄皮溞科)只留内肢,有真正的关节,上生粗壮的刺状或爪状刚毛。捕食原生动物、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时,用大颚将猎物杀死并撕裂,然后送入口中。

滤食性种类的胸肢除摄食外,还有交换气体进行呼吸的功能。同时,除大眼溞总科外,其余种类的雄体的第一对胸肢内肢有壮钩,许多种类的外肢还有长鞭,交配时雄溞就利用这对胸肢和第一触角攀抓雌溞。

3.腹部

胸部以后无附肢的部分称为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称为腹突(abdominal process),它构成孵育囊(brood chamber)的后壁,具有防止卵子逸出的作用。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着生2根羽状刚毛,称为尾刚毛(abdominal setae),它具有感觉功能。有的种类(大眼溞科等)小节突很发达,称为尾突。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post-abdomen)。后腹部是腹部的最后一节,形状因种类而不同,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末端有一尾爪(post-abdominal claw),其形状弯曲,上生棘刺,靠基部的1~3个较大,成基刺或爪刺,其余的较小,排成一行,合称附栉。有的种类还有更小的刺或细毛。在后腹部的背面或左右两侧有1~2行单独或成簇的小刺,称为肛刺(anal spine)。有的种类(盘肠涵科)在后腹部的背面或左右两侧,肛门附近还有1或数行侧刺(lateral spine)。肛门开口于后腹部后方。

后腹部的形态及其结构,如肛门开口的位置,肛刺与侧刺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尾爪与其凹面的基刺、栉刺的有无和数目等特点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尾爪、肛刺和侧刺等结构在后腹部前后弯曲时,除了剔除不能食进的物质外,还能拭除黏附在胸肢刚毛上的污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