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死不悔,情牵教育回校园

九死不悔,情牵教育回校园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8月,榆中县师范学校在榆中县“五七”红专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学校班级增加,班额扩大。那时候,港台歌曲、流行歌曲扑面而来,学校偏僻,一时找不到乐谱,李老师就跟着收音机唱,记谱,然后刻蜡板,油印歌页发给各年级学生,还发动爱好唱歌的学生手抄歌曲,互相交流。尤其到了纪念教师节、“一二·九”和庆祝五四、元旦的音乐晚会上,学生们欢天喜地,李老师忙忙碌碌。

九死不悔,情牵教育回校园

“归去来兮”,1965年10月,离开校园13年的他终于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校园,在西北少有的青翠的兴隆山脚下,在古朴的榆中县城关镇,他看到了那一张张纯洁无瑕的笑脸,他也如陶渊明般“欣欣然”了。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他又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关进了“牛棚”。白天拉土抱砖,晚上反省检查,接受批斗和改造。

1968年12月10日,县里一纸文件:“榆中县第一中学改为榆中县‘五七’大学……”一夜之间,老师们从中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了大学教授!大家兴奋了才一个月,1969年1月13日,学校又更名为“榆中县‘五七’红专学校”。紧接着,三角城公社干旱荒凉的白虎山下,给学校划拨了400亩的实验农场。1970年开始,白虎山农场新建了26.4万平方米的校舍。教室、实验室都盖好了。只等大部分教职工搬迁到新校区了。

教职工们一时间既兴奋又担心,不知新房子好不好,那里生活方便不方便。李有为老师因为早年就随成达师范几次搬迁,加上这些年跑过的地方和单位也不少,倒也泰然,不管校名改成啥,不管学校在哪里,还能有日寇占领时的桂林恐怖?无论生活多么清苦,还能有少年时代老家的拮据?我只要能站在讲台上讲贝多芬,欣赏《二泉映月》,拉我的手风琴,见到我可爱的学生陶醉地唱歌,别的一切都可以不在乎。

李有为尽管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可是,慢慢地,他还是觉得校园生活变得令人目不暇接。

毛泽东思想,革命文艺军事教育,三门必修课;专业多样,医疗兽医农机财会农业,水电,师资,确如综合性大学。学生来源广:工人,农民,复转军人,机关干部,回乡参加劳动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等等。虽然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不厚实,但个个根正苗红,都是经过大队(车间)、公社(工厂)层层选拔推荐来的。他们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了技术回单位当劳模的。那几年,时不时地,省、市、县的领导来视察,学校成了县、市、省的先进集体,办学经验还在全国推广。

后来,李老师被指控为走资派,劳动改造,喂牲口,夜深人静时,李老师想想自己不能进课堂,站讲台,很是遗憾。

但自尊自强、乐观向上是他永远的追求,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必须勇敢面对,同时,把良心放在中间,把爱放在心里。

1974年以后,榆中县“五七”红专学校设师资专业,开始为兰州师范代培师资,学制两年。专业老师缺了,再加上李老师为人厚道,为集体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毫无怨言地将活儿干得井井有条,他还受到农场革委会的表扬。革委会又让他进课堂给学生教革命歌曲,排文艺节目。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不仅摘了李有为老师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还给他补发了2000多元的工资,一家老小兴奋异常。

1980年8月,榆中县师范学校在榆中县“五七”红专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学校班级增加,班额扩大。更令人欣喜的是,自从1981年招收榆中县、皋兰县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以来,学生素质大大提高,学风特别浓厚。虽然这些孩子都来自农村,基本没上过正规的音乐课,更别说系统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有的是热情与勤奋,李老师似乎看到了成达师范求学的自己。他再也不担心学生不学习专搞“革命”了,只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学识不够,不能给更多的学生以音乐的美的滋润。

学校条件也逐步改善,崭新的教学楼、师生宿舍楼巍然挺立,专门的音乐教室、电子琴室建好了,崭新敞亮的大礼堂代替了破旧的露天舞台。李有为老师感觉教育的春天和文艺的春天来了,56岁的他也焕发了勃勃生机。

课堂上,他讲乐理,领视唱,打节拍,教指挥,教口琴竹笛,引导学生逐段欣赏莫扎特、贝多芬的名曲,欣赏《命运》《田园》《二泉映月》和《梁祝》;课外活动,他带领学生在校外的树林里、操场上,排练大合唱《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早上,他在野外指导嗓子好的同学练声;晚上,他在琴房里辅导爱好乐器的同学练琴。那时候,港台歌曲、流行歌曲扑面而来,学校偏僻,一时找不到乐谱,李老师就跟着收音机唱,记谱,然后刻蜡板,油印歌页发给各年级学生,还发动爱好唱歌的学生手抄歌曲,互相交流。

李老师的教学认真严谨,欣赏乐曲时,结构、节奏、速度、音乐的表现等无一不给学生讲解清楚,训练钢琴和手风琴时,指法、音阶、调式、和声等基本练习无不示范并全方位训练,同时,每节课前课后,不是教练视唱就是听音训练,从单音、旋律的模唱到后来的和声听辨,学生的听力迅速提高。

李老师还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他的教学体会和经验。他认为,给学生的作业量必须多而全面,特别是在开始学习时。他说,学生初学琴,根本把握不住学习状况和进度,作业少了,学生很容易松懈,养成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等习惯,随着训练难度的加强,还会产生退缩、畏难等情绪;当然,量过了会让学生有心理负担。要尽量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能跟上的最好,实在跟不上的,则做适当调整。他说,教师必须从头到尾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少走弯路。(www.xing528.com)

在他的悉心教育下,每一级新生进校仅一年,就能办一台高质量的“迎新”(迎接新生)音乐晚会,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相声,水平的确令人惊喜。尤其到了纪念教师节、“一二·九”和庆祝五四、元旦的音乐晚会上,学生们欢天喜地,李老师忙忙碌碌。学生们都自豪地说,榆中师范的大合唱在县上、兰州市演出时,除了唱得有气势打动人以外,那个背对着观众的指挥,尽管指挥的幅度不是特别大,动作不像别人那么夸张,但他浑身每个细胞对音乐的感知和陶醉都会通过细细的银色指挥棒,传达给每个合唱队员,传达给全场的每个观众。大家会觉得指挥是那么地奇妙,欣赏李有为老师指挥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然后,大家疯传:“李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的,怪不得指挥得那么无与伦比!”

李老师总是和蔼地笑着,从没见过他发愁、生气、批评人;他总是那么兴致勃勃,那么循循善诱,那么活力四射。他的头发是白的,脚步却总是轻捷的;白虎山下的这块土地曾经给了他无数委屈,他却从不计较,依然深情扎根在这里。

他的爱人落实政策早就调回兰州城工作了,儿孙也在兰州。1984年,年满60岁的他,本该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了。但这年,榆中师范已经招满了4届近700学生,每年级3个班,共12个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程很多,不光师范学校,到处都缺师资。校领导奔走呼告,但学校偏远,县城的老师调不来,大学毕业生也分不到。

校领导何尝不知道李老师过去受的委屈,何尝不知道学校因为没有清真灶他自己做饭近20年,何尝不知道李老师身体虚弱需要进城疗养,何尝不知道家里的老妻儿孙正盼着他,但为了学校的发展只好来试着找他,希望李老师克服困难,帮学校走过最困难的时期。

李老师二话不说,都没来得及跟家人商量就满口应承。他对那些朴实勤奋的孩子们于心不忍啊!比起他们,自己的困难算得了什么呢?于是,他一如既往地忙碌,周日也顾不上回城里的家。每过一两个月,老伴儿只好抛下孙儿,带些肉菜,换乘几趟车来学校住两三天,给他改善一下伙食,缝洗一下衣被。

直到1989年1月,在文艺战线上工作了46年、在教育战线奉献了34年、已经成为榆中县政协委员的李有为老师才光荣退休了。

20世纪80年代先后毕业的学生,已经近30年没见过李有为老师了,今天看着这位90岁的可亲可敬的老师,怎么能不激动呢?弟子们深情地朗诵着《为李有为老师九十华诞而作》:

……

白杨林中小灰楼,星夜欢歌奏鸣琴。

先生白发凌空起,长征组歌动地来。

……

犹记曾吟出塞曲,丈夫立志青海青。

天佑师健硕,俊逸人中龙。

来年花开时,霞光满金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