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16日,广西桂林市西门桥外的一户李姓回族平民家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男孩,他们高兴异常,满怀希望地为他命名李有为,希望他将来大有作为,振兴家门。
后来,这对夫妇又陆续有了3个儿子和1个女儿,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简单的手艺,苦苦地养活着全家8口人。实在没办法,就让长女李锦云、长子李有为在家干活,帮父母拉扯弟弟妹妹们。直到有为9岁的1933年,他们下定决心,省吃俭用,送长子李有为去学校读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有为知道父母的艰辛和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在学校他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攻读。一回到家,便俨然是个小大人,尽一个长子的责任,做家务,管弟妹,分担家庭的重担。
1939年,15岁的李有为小学毕业,成绩优秀的他被保送到桂林成达师范。继续读书还是回家干活?稍微犹豫后,他便觉得家里拖累大,生活实在艰难,身为长子一定要替父母分忧解难。他瞒着父母给班主任白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放弃上师范。
同样身为穆斯林的白老师觉得太可惜,便来家访,跟他父母谈了学校保送李有为和他放弃保送的情况。父亲一听,狠狠教训了李有为,说:“我们哪怕吃糠咽菜,也要供你读书,希望你将来有出息,给爹妈也给我们回民争个光。想不到你这么没出息!”母亲也流着泪说:“怎么越念书越糊涂了?我们白白供了你几年。”
白老师看到这情况,赶紧劝解:“看来,我们都误会了有为。他肯定是为家庭着想。不过,孩子,一定要想得长远啊!再坚持4年,你就可以帮父母弟妹更大的忙了。再说,成达师范是一所宣扬回教文化、培养回民师资的学校,毕业后可以当教师、校长、教长或者会长。你上师范的4年里,生活上有困难了,我们再想想办法帮帮你。”
李有为带着父母的苦心和老师的爱心,带着白老师跟几位同事凑的一些钱,来到了成达师范。进校后,他才从师长和学长口中了解了学校的不平凡历史。
1925年,马松亭、唐柯三、法静轩、穆华庭等人在山东济南西关杆石桥穆家车门清真寺内创办了一所中国现代伊斯兰教新型学校——成达师范(“成达”为“成德达才”之意)。1929年秋,学校迁往北平(今北京)东四清真寺内,并在社会各界穆斯林的赞助下创办了《月华》杂志。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马松亭(寿龄)与文教界名流发表《抗日宣言》,为“避免做文化的俘虏”,几经周旋,后来在白崇禧将军(回族,桂林人)的支援下,全校人员化装撤出北平,于1938年1月至4月,分水陆两批前往广西桂林:水路由马松亭、常子春、谢松涛等人率领,连同部分学生南下天津,乘船到广州,转湖南衡阳;陆路南下郑州集中,再辗转向西向南。
桂林西门外风景秀丽的漓江之畔,是回民聚居区,这里的清真寺是桂林最古老最大的,成达师范在清真寺内正式复课,继续出版《月华》,并开办了几所附小。
李有为也了解到学校的课程与学制。阿文是必修课,除开设古兰经注、圣训、阿拉伯文学、文法、教法、教史等各种基础课与专业课外,还开设汉语、中国史地、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这种打破陈规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大家直接诵读阿拉伯语经典、全面认识和理解《古兰经》以及研究伊斯兰哲学、法学、伦理学和历史等能力。学制为四二制,前四年为初级师范,后两年为高级师范。
李有为记得校长是唐柯三,一些较大的活动都是马松亭阿訇领拜。到斋月全体回民师生把斋。(www.xing528.com)
课业虽然繁重,但李有为比上小学时更勤奋,功课门门出色,学期末基本都能得头等奖学金。课余、周末和假期,他与其他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
原来,早在1938年4月,《月华》在南迁桂林后的复刊词中声明,今后第一件工作是“唤起教胞们做具体的抗战工作”。《成师校刊》复刊后的编后记中也表示,“在抗战的当中,一切都为抗战而服务”。《招考师范部新生简章》和《招考阿訇专修班学生简章》课程设置中,均列有“战时补充教材”一科,且特邀抗战讲座及选择适合抗战之教材,以补充社会自然各科教材之不足,增进学生抗战之知识。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将抗战教育列为教学的首位,突出了坚持正义、反对侵略、全民团结、抵御外敌的教学特点。
成达师范的抗战教育在当地穆斯林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师生们纷纷行动起来,用学到的抗战教育知识和手中的笔,撰写抗战文章,争相在《月华》和《成师校刊》发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抗战立场,推动回族穆斯林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部分学生参加“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广西分会”,到桂林附近乡镇,向当地回民群众宣传回汉人民团结抗战,在校内外掀起了“兴教救国”的热潮。学校组织“抗日防护团”和“战教服务团”,救济难民和收容回民。后来一些毕业生又参加“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到西北地区做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委托老舍创作四幕话剧《国家至上》,师生们排练演出,还去重庆、昆明、兰州、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和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好评。
李有为也与其他青年一样热血沸腾。他虽不能像高年级同学一样去远方,但他和同学们办墙报,画漫画,写大字标语,并上街讲演和演出,常常是台上台下泣不成声,回民汉族同仇敌忾,群情激昂。
1941年7月,国民政府接管学校,改名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以“培养回民小学教育师资”,兼收其他民族学生。学校宗旨、授课内容与课时都不变,礼拜、封斋及回教节日照回教规定安排。校长仍为唐柯三。1942年改任谢松涛为校长。
“成德达才”的校名和“笃诚敏健”的校训,明确的办学宗旨、高素质的教师、艰苦奋发的学生以及高质量的教育,使得李有为和其他成师学生一样收获丰硕。
1943年,19岁的李有为师范毕业,品学兼优的他得到成达师范附属小学主任宗景行的欣赏,被分配到附小。
李有为特别兴奋:一则自己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为家里出更多的力了;二则在自己的带动下,弟弟妹妹们学习都不错,二弟也考上了师范;再者,白老师、宗老师等小学和师范的老师不仅教给自己知识,更教会了自己如何去爱学生;当然,成达的4年学习更让他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知“爱教、爱族、爱国”是回族人才的基石。他明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论家还是国,越艰难时越要忍耐。
成达师范附小的李有为老师,努力教书培养学生之余,仍然负责学校的抗日宣传,组织学生排练抗日节目,劝化附近的回族群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