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川辞官后居家赋闲,“哀为诗卷,书写郁陶”,整理地方志《青城记》。
1929年,陇上大儒刘尔炘请杨巨川管理“五泉书院”。杨巨川认为管理书院无俗务烦心、案牍劳形,正合心愿,于是立即走马上任。
杨巨川接任后,不负众望,立即着手整理破败冷落近荒芜的“五泉书院”,并改名“五泉图书馆”。他一边修正书目、整理书案,一边在隙地种花,植牡丹,栽修竹,美化环境,并亲自为五泉图书馆的庭、轩、房、门书写了对联。五泉图书馆面貌一新,读者云集。为了扩大读者范围,又在风景秀丽的五泉山“文昌宫”增设阅览室,以供游山者休憩之时,饱览图书。
杨巨川料理五泉书院的同时,应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之聘,讲授诗学及“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为教学需要,著成《诗学萃言》《三通概论》。
这段时间,因远离时政,一心只在写作、讲学、集文的气氛中,杨巨川心境甚高,将1913—1925年间的诗作编成《公余闲咏》,将1925—1929年间的诗作编成《鸣秋集》,除吟咏风景、感事怀古之外,有不少悯农诗及反对军阀混战、忧国忧民的诗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巨川已64岁,虽年高体迈,但壮心不已:“立时放下毛锥子,要与同胞复两京”,毅然参加老人抗战团,表现出“大炮飞机都不怕,笔尖能横扫千军”的爱国献身精神和“寄语东邻横暴者,支期还我旧山河”的决心与意志。同年,王烜先生(后任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曾和诗称颂:
半壁河山夕照江,宁知白首尚心雄。百年烽燧雁门外,曾有看亲老令公。
1941年初,国画大师张大千首次来兰,登门拜访巨川先生,巨川先生详细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情况,并陪同参观了兰州的名胜古迹,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3年大千先生由敦煌返经兰州,特意再访巨川先生,并赠画两幅以示纪念。巨川先生欣喜之余,为其中的一幅梅画题诗:
怪石嶙峋稳位置,老梅灼灼如侧媚。
话不解语石不言,傲骨冰肌撑天地。
并令其子杨国祯(甘肃学院教员,曾任会宁、秦安县县长)书对联一幅相赠。从此,两人鱼来雁往,书信不断,成就了艺坛的一段佳话。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76岁高龄的杨巨川喜不自禁,欢呼人民的伟大胜利,欣然赋诗:
尽扫阴霾旭日明,九衢歌舞颂声成。
民生不可久无道,从此神州庆太平。(www.xing528.com)
——《庆兰州解放》
他命其子国桢马上与人民政府联系,即日到兰州市军管会为自己报到登记。1950年又主动给省政府主席邓宝珊写信,表示自己对新社会共产党的热爱与积极拥护,愿为人民的文教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不久经省政府考查,任为甘肃省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1952年出席甘肃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3年有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向中共中央西北局报告举荐:
……对旧学有研究,曾著有诗集五种,《青城记》一卷,在旧知识分子中代表性较大、影响较大……
报至中央后,经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任命为甘肃省文史馆首届馆长。杨巨川在旧社会的久郁之心被解放的大潮涤荡一清,内心焕发出极大热情。任馆长时虽年逾八十,但重大问题均亲自过问,馆员有事,详为答复,尽力解决。并将原五泉图书馆藏书,转为文史馆收藏,重编书目,指定专人管理,对外开放,供馆员及群众阅读,经一年余悉心擘画与大力筹措,文史馆已初具规模。
1953年朝鲜访华代表团来兰,杨巨川受邀,并即兴赋诗八首,表示坚决积极支持抗美援朝的伟大国策及对抗美援朝胜利的喜悦:
其八
但愿周谘流似水,大千世界保和平。
其七
中朝谊自联兄弟,世道悬知进大同。
1954年5月30日下午,杨巨川欲赴西北局马明方书记之邀,尚未乘车,突发头疼,即昏迷不醒,被诊断为脑溢血。6月1日零时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省政府对杨巨川的丧事极为重视,于6月2日上午9时,在兰园东侧佛教会大院中召开追悼大会。省政府主席邓宝珊主祭。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吴文遴致悼词。省政府秘书长陈成义,省文化局长马济川,省文委秘书长赵志明,文史馆副馆长王自治、王烜,生前好友水梓、范振绪,馆员以及文化教育机关代表共百余人参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