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回民教育促进会:致力于推动回族教育的组织

兰州回民教育促进会:致力于推动回族教育的组织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翌年5月12日,一个推动现代回民教育的组织机构——兰州市回民劝学所在南关清真寺正式成立了。劝学所在兰州回民聚居区开办了6所小学。民国七年兰州回民劝学所为避免与新成立的皋兰劝学所同名,改为“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它的成立是兰州回族教育事业由发展到兴盛的标志。兰州回民劝学所是由回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教育社团,它是由受到先进文化教育的外地回民精英与当地回族军政要员在民主革命背景下为振兴民族教育相互合作的结果。

兰州回民教育促进会:致力于推动回族教育的组织

赵玉梅

那其实是当代人认知缺失的时代:新派人物的西装革履与地方乡绅的长袍马褂、时髦女郎的高跟鞋与深闺名媛的三寸金莲、上海外滩的汽车与北京胡同八抬大轿、老农褡裢里的火镰与华侨口袋里的怀表并行不悖。那时蔡元培北大积极倡导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陈独秀大学课堂上热情传播马列主义,王国维身后依然拖着一条辫子,国会议员们向选民们贿赂选票,乞丐们被组织起来举行政治游行,鲁迅在其文章中对当政者冷嘲热讽……华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不再发生在兵器的交锋上,而是体现在朱程理学形式逻辑、孔孟之道与牛顿力学京剧电影的论辩与竞争等更深的层次上。

那是理想主义时代。最早受到西方文明浸润的海归学子们踌躇满志,他们以开阔的现代视野、新锐的认知角度审视故土,怀着知识救国的热情,试图用先进的民主思想、实用的科学技术,改造社会,振兴民族,报效祖国。兰州市现代回族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调开局的。

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为历史标志的中国民国元年(1912年),恰好也是兰州现代回民教育的起始之年。这年的秋天,新任甘肃督学(相当于今教育厅厅长)马翼邻、甘肃政法学堂(兰州大学前身)校长蔡大愚与甘肃提督(甘肃省最高军事长官)马璘、甘肃省印花局局长赖世俊等人在南关清真大寺内共同商量筹办兰州回民新式教育事宜。他们的主张得到兰州回族乡绅贤达,特别是南关清真大寺的大力支持。

翌年5月12日,一个推动现代回民教育的组织机构——兰州市回民劝学所在南关清真寺正式成立了。地方回民政要们纷纷捐款资助。具体捐助情况如下:

马安良白银二百两,马麟白银一百两,马邻翼白银五十两,喇世俊五十两,马元五十两,马世斋二十两,王兴成二十两,马梅辑二十两。

劝学所在兰州回民聚居区开办了6所小学。其中高等小学1所(现清华小学),初等小学5所。这5所小学是第一初等小学(位于城关区酒泉路)、第二初等小学(位于城关区新关清真寺)、第三初等小学(位于城关区金城关清真寺内)、第四初等小学(位于城关区西关清真寺内)、第五初等小学(七里河区骚泥泉清真寺旁)。这些小学大多设置在清真寺内。这是不难理解的:可以节省许多建筑费用和筹备时间,是因地制宜之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将学校设置在宗教场所,符合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也是对教育神圣地位的无形强调。

学校的费用主要有三个来源:从回民从事的车、筏运输业,屠宰业,骡马交易行业抽税率中摊派;由地方文武官员及富有资财者捐资;省财政厅每年划拨不等的补助。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兰州地区经济落后、民生弊凋、战乱频仍等原因,回族地方官员的捐款赞助占有很大份额,而他们赞助数额之高,在兴办学校的初期,保证了学校资金的充裕。

劝学所所办学校虽然都是小学,但主持业务工作的所长和延聘的校长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堪称全国回族教育的精英。

马邻翼,字振五(取振兴“五族共和”之意),回族,湖南邵阳人,1901年举人,后留学日本,就读于弘文学院。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先后担任清政府学部主事、宪政筹备处筹备员。其时,他与侍郎严修、咨议范静生被教育界称为“学部三杰”。

蔡大愚,字冰吾,又字冰若,回族,四川成都人。1904年至1908年留学于日本法政大学,1913年7月至1917年11月任职于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大学前身)。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法专的建设贡献突出。

蔡大愚署名的公函 

中国近代著名四大阿訇之一达浦生

达浦生,回族,江宁六合人,与哈德成、马松亭、王静斋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名阿訇”。幼年时期家境清贫,7岁入私塾学汉字,10岁后至六合南寺义学读阿文,1894年20岁时赴北京从师于牛街礼拜寺大伊玛目浩然。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的新思潮和教育改革的现实坚定了他革新回民教育的信念,1899年25岁返回故里创办了广益小学,1905年去北京代掌牛街礼拜寺伊玛目,1907年担任“回文师范学堂”校长。(www.xing528.com)

后来继任校长的丁正熙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廷秀及马心泰等人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

兰州回民劝学所“秉拱兰门六百载清真教之文脉,传孝友街三百年养正学之精华。负笈京师马廷秀海明清学富五车,求学法政马光天苏连元才林百斗。马阁麟马延俊法锡铭文治武略,丁正熙马慎德马心泰悉心办学”,“会天下仁人之智谋,聚四海志士之力量。广揽清流名师谆谆教诲,荟萃兰苑学子循循启智”。由于师资优良,经费充足,劝学所兴办的小学名誉鹊起,一时间,不仅临夏康乐、东乡的回族学生慕名而来,也吸引了当地的汉族学生。

民国七年(1918年)兰州回民劝学所为避免与新成立的皋兰劝学所同名,改为“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兰州回教教育促进会”改为“甘肃省回族教育促进会”。同年金城关成立了行知中学,招收初中两全班,高中一个班,这是兰州市第一个回民完全中学。它的成立是兰州回族教育事业由发展到兴盛的标志。

兰州回民劝学所是由回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教育社团,它是由受到先进文化教育的外地回民精英与当地回族军政要员在民主革命背景下为振兴民族教育相互合作的结果。以马邻翼为代表的外地回民不仅是教育家,而且是匡正时弊、革故鼎新的革命家,它保证了兰州近代回族教育起点高、品质优的特点。而当地回族政要在财力上的支持保证了学校的经济来源。

民国十八年(1929年)促进会改为委员制,归教育厅领导,杨建信、马慎德任常务委员。在省财政补助不能按时发放、各行各业捐款日益减少、学校经费日益窘迫拮据的情况下,马慎德赴青海要求马步芳资助,马步芳捐大洋1万元,缓解了窘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清真高等学校改名为私立清华小学,并将第一初等小学撤销并入,当时全校共有学生360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345人,教师8人,全年经费3834元,教师月薪多者30~40元,少者20元,学费一律免收。第二初等学校改名为私立明德小学(今华亭街小学前身),共有学生85人,其中男生78人,女生7人,全年经费948元。第三初等学校,全年经费473元。第四初等学校改名为私立进德小学。第五初等学校改名为私立崇德小学(今柏树巷小学),共有学生80人,全年经费490元。

在长达30多年的民国时期,劝学所开办的回族学校由于政局变动,战乱频仍,起伏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几度出现难以为继的窘境,但由于地方政治强人和回族富豪经济上的支持,特别是马步芳接任理事长后,经费有了很大改变,保证了学校较高质量的运行。

至1949年,各校经费来源除了永明初级小学由包子明先生捐资外,其他各校教职员工的工资均由促进会投资环球商行的资金盈利中提成而来,日常公务费和冬季取暖费则从学费收入中拨付。但是由于政局动荡,主要经济来源枯竭,有时教职工工资连续两三个月无着落,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8月26日凌晨,夜色中的兰州城响彻着春雷般的阵阵炮声。天明时,经过一段蹊跷的寂静,躲在门窗后面的居民们似乎听到了春水融冰时的响声:解放军进城了,兰州解放了!4天后,第一野战军经过休整,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各回民小学的师生们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解放军。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整齐的步伐,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他们穿着土黄色的军装,朴素、整洁、简便,与劳动人民的衣着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让人油然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1年春,省文教厅在西北中学会议室召开民族中小学负责人座谈会,刘海声副厅长在会上宣布:“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针对民族中小学实际问题,人民政府采取先扶持、后包下来的办法。从今年5月份开始,中学每校每年补拨小米6000斤,小学每校每年补拨2770斤。力争1952年改为公办专设民族中小学。”

1952年,原回族教育促进会所办的4所小学和私立永明小学先后被省市人民政府正式接收,成为公办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