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兰州榆中县的金崖镇,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之所以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
从桑园峡一出山口,即见两溜山夹一道川,宛如一条走廊,长达数十里,直朝着西安方向。川中一条苑川河蜿蜒注入黄河。
坐落于苑川河北岸的榆中县金崖小学,前身是清光绪年间由地方绅士张敬铭恳请县令封汝弼豁免兵车银而创建的金崖丰广书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年),地方绅士张敬铭请求县令封汝弼豁免兵车银,以丰积里、广积里两里的首字命名,创建“丰广书院”。
金崖驿站
丰广书院始建有一亭,名曰“圣亭子”,其形状为八根红柱举屋,四间飞檐卧格,庄重典雅。亭子内有砖砌莲台,上供高约三尺的孔子牌位,蓝边黄心,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夫子之神位”。亭内有一高约七尺的石碑,顶端雕有盘龙,中央镌刻“丰广书院”四个大字(此碑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现只有碑顶存留)。亭前为七级花岗岩台阶,台阶两旁各有四间厢房,是当时祭祀和牺牲玉帛之所。
当时,入书院深造的学生叫“生童”,县定正课生员和生童各五名。他们由两里私塾老师荐送,均住在院里习业,余则为外课,由书院培植结业赴考,经县试合格者为秀才,再经省试合格者为举人。书院建成至1904年期间培养出的主要人才有,咸丰癸丑(1854年)进士周士俊(历任广东长乐县知县,罗定州、嘉应州知府),光绪丁酉年(1898年)解元梁登瀛(后任京城法部主事和四川制勘司)。另有举人张敬儒,拔贡陈其昌、刘登甲、齐应泰、岳世英、张枢应,贡生岳鹿鸣(字秋)等。还有金永清(金造之父,官拜记名提督、广武营游击)、金造等。金造曾是慈禧出逃西安时侍卫扈从,是地方副将,驻兰州时,修建了拱星墩营盘,开办了陆军学堂。他们都是书院最早培养出的生童。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于是,将丰广书院改为“金崖高等小学堂”。拆除了文庙和魁星阁,盖起了一座讲堂,讲堂之间有一拱形走廊,正墙镶有黑色大理石匾,镌刻楷书“精勤”二字,取义“业精于勤荒于嬉”,屋脊有兽头雄立。门扇为蓝边黑心,取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门内有四扇屏风,如遇节日或祭典(纪念孔子)则移开屏风,以示庆贺。时有学生三四十人。(www.xing528.com)
民国六年(1917年),金崖高等小学堂更名为“金崖第一高等小学”。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救国思想在师生中有所渗透,中国共产党甘肃地方组织在苑川一带开展地下活动。受甘肃早期党员郑重远、陈成义、陆长林等同志的影响,学校师生传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这一时期毕业学生中金焯三、郑得堃、周笃祜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学生苦读诗书蔚然成风,仅1939年兰州师范招收的数百名学生中,前三名都是金崖小学的学生。
为解决学生人数增加、教室不够用的困难,时任校长汉世荣便向地方绅士、粮店、商行和群众募捐,集资修建了三间教室。1948年,金乾健任校长期间,又将学校孔庙的标志“圣亭子”改建为教室,解决了教室不足的问题。
建校百年纪念碑(局部)
1949年8月榆中解放后,金崖第一高等小学改名为“金崖完全小学”。接着,金崖女子初级小学并入金崖完全小学,学生人数增为500余人。为解决校舍和活动场地拥挤问题,又将下崖村白马庙开辟为该校分部。学校组织师生排练了秦腔现代戏《白毛女》《刘胡兰》《血泪仇》《穷人恨》等,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歌颂中国共产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1986年、1989年两次集资兴学和1993年至1999年之间“两基达标”验收,金崖小学从硬件到软件建设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91年通过三级三类标准化学校验收,1996年升为三级二类的标准化学校。
今天的金崖小学
金崖小学从清光绪七年(1881年)建立丰广书院至今,从最初的几十名学生,三五名教师和不到600平方米的校园,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12个教学班、460余名学生、22名专任教师和5300平方米的校园;学校现有砖木结构教室12栋,宿舍30间,食堂、库房各2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还建有高大宽敞的戏台一座。这是榆中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