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宽首办私学-兰州教育史话,屯田战功与中兴名臣传世!

赵宽首办私学-兰州教育史话,屯田战功与中兴名臣传世!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赵充国这个名字紧密相连的不仅是其赫赫战功,还有一个中学生必须熟记的历史名词:屯田。赵充国死后,汉宣帝命画师将其像画于未央宫麒麟阁,在11位中兴名臣中位列第四。)此消息以无线电的形式和速度传到了白崖子村。更闻书家说赵宽,洛阳纸贵到如今。现在我们仍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出售《三老赵宽碑》拓片的信息,一幅售

赵宽首办私学-兰州教育史话,屯田战功与中兴名臣传世!

郑官柱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大漠雄风长驱直入,飞沙走石,不久就刮去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的大汉将士遗留在皋兰山下的足迹,他们渐行渐远,消失在弥漫的黄尘里,消失在苍茫的时代背景中。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这位骠骑将军留下了有关五泉的传说和今天兰州市的雅称:金城

收复了这片土地后,霍去病派部下在今西固城修筑一座城池,取名金城。但是,关于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自汉代就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在修筑城墙时挖到过金子,此说不免甜俗,但也不无根据,北宋时期兰州进献朝廷的土产中就有“麸金”(一种麦麸状沙金)一项;有人说取“金城汤池”之意,“金城”一词在《韩非子》一书中出现过,原句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金”在这里表示“金属”,而不是“金子”的意思,形容城墙的坚固,可简单地理解为“铁城”;还有人说,在五行之中,西方属金,兰州位于西汉京都长安以西,故称为金城。

显然,第一种传说过于戏剧化,世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事件真实发生的概率,不足信;第二种属于引经据典,不似军人所为,况且“金城汤池”这一成语最早出自100年之后的《汉书》,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武帝时代,《韩非子》之类法家著作并不为一般书生所熟知。当然,“金城”一词也许并非出自古籍,而是通俗性的比喻,但这种泛称也是不可能被人们作为专有名词使用的。比如说,如果我们将某一高档汽车取名为“豪车”,将某一高档白酒取名为“好酒”,实际上是很难收到特称效果的。换言之,如果我们将表示事物属概念的词用来指称种概念,就失去了命名的意义。

第三种说法看似神乎其神却也最合情合理:选址筑城无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除了实际的军事需要,建筑者还需要寻求传统文化依据和精神寄托。兰州虽然不像张掖酒泉、敦煌那样知名,但它却是帝国首都西北方的军事重镇,在五行学说盛行的西汉,建城者是不可能不讲求此道的(就像后代建宅讲究风水一样)。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推测,其本意已无从考证了。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在这片土地上,最早留下自己名字的另一个人也是汉代的一名大将——赵充国。

位于兰州市天水路北的霍去病广场塑像

他早年曾从军北征匈奴。与汉武帝时代那位23岁去世的天才的青年将领霍去病相比,赵充国是位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老将(最后一次出征时已73岁高龄);与霍去病的神勇、剽悍相比,老将赵充国深谋远虑,更有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另外,霍去病出击的敌人是北方的匈奴,当溃败的匈奴一路唱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歌远遁东欧后,赵充国晚年的敌人是西方少数民族——羌,一个以笛声悲怆凄厉而闻名的民族,尽管羌最终也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但在历史上他们不是作为亲戚就是作为恶邻与我们共处。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700多年后的一天,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登上金城城楼时仍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与赵充国这个名字紧密相连的不仅是其赫赫战功,还有一个中学生必须熟记的历史名词:屯田。击败了羌人以后,赵充国马放南山,在河湟(今永登、红古和青海省西北部分地区)实行屯田,寓兵于农,既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供应,又加强了边疆防守,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赵充国死后,汉宣帝命画师将其像画于未央宫麒麟阁,在11位中兴名臣中位列第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然而,我们更应当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不可以治天下。只有用“文治”维持“武功”之所得,才能保证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才有统治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充国”这两个字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扩充国土”,而不愧为赵将军的大名的话,那么他的字“翁孙”,似乎可以从人口增长的意义上丰富“扩充国土”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会看到它竟谶语般预示着赵将军之后代可与先祖一样彪炳史册。

“屯田”一词会让我们联想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景象。然而,这是一片贫瘠硗薄的土地,粗砺的沙石、肆虐的狂风、干旱的气候似乎会将地面上任何纤巧、娟秀的文饰湮没,让这里始终保持着某个地质年代的风貌,没有记载,没有人迹,沟峁纵横的黄土高原无情地显示出自然的伟大、天地的广袤、宇宙的浩邈以及人类的渺小。许多连绵的山峦荒凉得至今连个名字都没有。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青海乐都县高庙镇白崖子村村民在挖垫村北白崖沟口墩(古代烽火台)壕时,在墩北30余米处挖出了一块墓碑:《三老赵宽碑》(简称《赵宽碑》,又称《三老赵掾碑》)。

三老赵宽碑(拓片)

三老赵宽碑(局部)

这个故事虽说有些老套,但也充满传奇色彩: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村民们自然不懂得汉碑的文物价值,更不懂得汉隶的艺术价值。几个村民经过“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兴奋和失望后,便不约而同地将其弃置一旁,就像平日在农田里挖到了一块腐朽的棺材板和残缺不全的骨骸一样。

这块填充地方教育史空白的石碑,这块被书法家们顶礼膜拜的石碑,就这样在荒郊野外搁放了10个多月。

翌年二三月间,有人看见老鸦村的马腾云竟然用木轮大车将石碑拉往该村。(从“老鸦村”这个土得掉渣的地名判断,此人似乎也是个农夫;但从“马腾云”这个寓意美好却又含而不露的人名判断,此人很可能出身书香门第而且识文断字。)此消息以无线电的形式和速度传到了白崖子村。村民们一致认定此物是个很值钱的宝贝,于是大家士气高涨,众志成城,兵分多路,围追堵截。好个随机应变的马腾云,见白崖子村的村民纷纷前来交涉,既没有固执己见、以死相拼,也没有因忌惮众怒而缴械投降,而是脑筋急转弯,提出了让村民们无可反驳的建设性意见:将石碑交给乐都县政府。

笔者有诗赞曰:

汉家大将名充国,彪炳史册字翁孙。

先祖画像麒麟阁,后嗣勒石白崖村。

晴日可耕赖屯田,雨夜宜读兴诗文。

更闻书家说赵宽,洛阳纸贵到如今。

县中学是当时全县的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乐都县中学师生们深知此碑的书法艺术价值,他们拓印了大量的拓片,散往青海各地(当原碑后来毁于大火就更加珍贵了。现在我们仍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出售《三老赵宽碑》拓片的信息,一幅售价在3000至5000元之间)。

拂去千年的风尘,那石碑上流丽、秀美的隶书犹如古老的生物化石,它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鲜活生命及其依稀可辨的活动轨迹,让我们重新打量这片曾经沧海的土地,想象真实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年往事。

赵充国的六世孙赵宽的事迹再现于后人面前。

汉人与羌人的持久战仍在继续。出身将门的赵宽兄弟四人跟随父亲赵孟元出征作战,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不知多少人说过的轻巧话,在战场动物世界般的残酷中意味着缺胳膊少腿,意味着妻离子散,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白发人送黑发人。夕阳无语西下,血肉模糊的战场上除了精疲力竭的赵宽,其他三个同胞兄弟全部阵亡。他以兵刃为锹,掩埋了兄弟们的尸体。汉兵败绩,城池被毁,家园遭劫,百姓纷纷背井离乡。他也被迫迁居内地。不知是亲人的离去,让他认清了马上封侯的虚妄,还是内地的繁华让他懂得了和平的可贵。这位将门之后,做出了与班超之类文人投笔从戎截然相反的事:放下刀枪,拿起书本。如石碑的碑文所说:“修习典艺,即敦诗书,悦志礼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九死一生的赵宽每读到《论语》里这段文字,就联想到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孔夫子。这是一幅多么安适、祥和、宁静的画面啊,没有战争,没有侵略,没有暴力,大家和平相处,这是孔夫子憧憬的境界,也是自古以来无数黎民百姓向往的生活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晴窗下,读到这首诗,他耳畔传来急风暴雨般的呐喊声,眼前浮现出同胞兄弟死不瞑目的苍白面孔和战场上横七竖八的尸体。文字将他的思绪带入回忆,也将他的思绪引入反思。文字记录了语言,也显现出了思想。读书的真义就是沉思。(www.xing528.com)

他由衷地感激藏书于墙壁的孔子后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薪火相传,在暴戾的秦王朝过后,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才知道曾经有过那么黑暗的时代,曾经有过那么美好的情怀,曾经有过那么深邃的理想。如果没有文字,这一切都将湮没于黑暗。他研习古文字,在华丽、流婉的笔划中体味篆字结构的诗情和画意,一个汉字,有时就是一则寓言、一种意境、一次感悟。他在文字中找到了先祖当年出奇兵、建奇功的快慰。由于博古通今,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才学可与大名鼎鼎的班固(《汉书》的作者)、贾谊(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杨雄(即刘禹锡陋室铭》里所说的“西蜀子云亭”的主人)、杜度(书法家)相比肩。他修名远扬。

当他回归故土时,当时的金城郡太守阴嵩延请他做督邮,他称病谢绝了。须知,汉时督邮一职位轻权重,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均在其职权之内,可以说无所不管。身为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大人就是因为不愿屈身下拜“督邮”而辞官回家的。

不为官位所动的赵宽却接受了县长兰芳的邀请,在浩门县做了一位主管文教的小吏。每当他为别人理讼诉怨而提起毛笔时,他那能挽雕弓如满月的手就会感到文字后面潜沉而强劲的力量,那是一种道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它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能够深入任何武器所不能及的地方。尤其可贵的是,这种力量,不仅能够战胜对方,而且也能够战胜自己;不仅能够感染自己,而且能够感染对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浩门一带的青年俊彦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他门庭若市,门徒竟达百人之多。

于是,在这兵戎相见的边疆,在这片他的先祖曾浴血奋战的土地上,回荡起学子们的弦诵之声。这位将门之后,弃武从文,开启了金城的一代文风。出于对赵宽的尊重,县长并不把他当作下僚对待,而是尊敬如师。学富五车的赵宽也不负众望,他门下的弟子后来一个个都成为官府里的栋梁之才。逢年过节,学生们都会携酒负米,前来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元嘉二年(152年)二月赵宽去世,终年65岁。

由赵充国的屯田,到赵宽的讲学,赵家祖孙戏剧性的人生轨迹可以说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其实,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几乎都是由“武帝”到“文帝”而走向其鼎盛时期的。由“武”到“文”是社会的进步。可惜的是,这种规律却是以循环的形式体现在中国历代的发展过程之中的,而这就意味着“文帝”时期积累的社会财富在新一位“武帝”出现时丧失殆尽,“文帝”时期所修建的文明大厦在新一位“武帝”出现时彻底坍塌。

这种低层次的循环是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附:

《三老赵掾之碑》碑文

(郑官柱译注)

三老讳宽,字伯然,金城浩门人也。(三老名宽,字伯然,金城浩门人。)其先盖出自少皓[1],唐炎[2]之隆,拍翳[3]作虞,胤自夏商,造父[4]驭周。(其先祖出自少皓。至尧唐时兴盛,拍翳兴起于有虞,后嗣绵延至夏商,至造父为周天子驾驭车马。)暨霸世,夙为晋谋。佐国十嗣,赵灵建号[5],因氏焉。(到了春秋五霸时期,素为晋国谋臣,铺佐十代君主,赵武灵王开始称王时,以国号为姓氏。)

迄汉文景,有仲况者,官至少府。(至汉代文景帝年间,赵氏后代有位名叫仲况的,官做到少府。)厥子圣,为谏议大夫。孙字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拜关内侯。(其儿子赵圣,为谏议大夫。赵仲况的孙子字翁仲,为新城长,因平定暴乱有功,拜为关内侯。)弟君真,密靖[6]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7]。(赵仲况的弟弟赵君真,因平定过宦官,结怨于宫禁,被迫迁徙到陇西上邽。)育生充国,字翁孙,该于威谋,为汉名将。(生育赵充国,字翁孙,此人威猛而有谋略,是大汉名将。)外定疆夷,即序西戎;内建筹策,协霍立宣。图形观□[8],封邑营平。(在外平定边疆异族,收复西戎;在内筹谋策划,协助霍光拥立汉宣帝。图像为人观瞻,封邑营平。)元子[9]为右曹中郎将,与充国并征,电震要荒,或灭狂狡,让不受封。弟传爵,至孙钦,尚敬武主,无子国除。(赵充国的长子为右曹中郎将,和赵充国一起征战,威震于边鄙,时或歼灭狂妄狡黠的敌人,谦让不受封袭。他的弟弟接受爵位,到了孙子赵钦,还感激敬重武帝,因为没有子嗣而被收回了封地。)元始二年复封曾孙纂为侯。宗族条分,裔布诸华。(元始二年又封赵充国的曾孙赵纂为侯,其宗族分支众多,后裔遍布中华各地。)

充国弟,字子声,为侍中。(赵充国的弟弟字子声,为侍中。)子君游,为云中太守,子字游都,朔农都尉;(儿子赵君游,为云中太守,赵君游的儿子字游都,任朔农都尉;)弟次卿,高平令;次子游,护苑使者;次游卿,幽州刺史,陪葬杜陵。(弟赵次卿,为高平令,次子赵游,为护苑使者;次子赵游卿,为幽州刺史,陪葬于宣帝刘询的杜陵。)孙丰,字叔奇,监度辽营谒者。(孙子赵丰,字叔奇,为监度辽营谒者。)子字孟元、次子仁。子仁为敦煌太守。孟元子名宽,字伯然,即充国之孙也;(赵丰的儿子字孟元,次子赵子仁。赵子仁为敦煌太守。赵孟元的儿子名赵宽,字伯然,即赵允国的六世孙;)自上别徙破羌,为护羌校尉假司马,战斗第五,大军败绩。(自从祖上迁徙他乡攻打羌人,任护羌校尉假司马,作战五次,大军兵败。)于是四子孟长、仲宝、叔宝皆并震没,唯宽存焉。(四个儿子中的孟长、仲宝、叔宝都阵亡,只有赵宽幸存下来。)冒突[10]锋刃,收葬尸死。郡县残破,吏民流散,乃徙家冯翊[11]。(他掘起刀剑,埋葬了兄长们的尸体。郡县沦陷,官民流离失所,于是迁家到了冯翊。)修习典艺,即敦诗书,悦志礼乐,由复研机篇籍,博贯史略,雕篆六体,稽呈前人,吟咏成章,弹翰为法,虽杨、贾、班、杜[12],弗或过也。是以休声播于远近。(他研习经典六艺,笃志诗书、喜好礼乐,重新钻研文章书籍,贯通史学,书写各种字体,钩稽古人事迹,吟咏成章,握笔能为法式,即使是杨雄、贾谊、班固、杜度,也不一定超过他。所以,他名闻遐迩。)

永建六年,西归乡里,太守阴嵩,贪嘉功懿,召署督邮,辞疾逊退。(永建六年,回归西方故里,太守阴嵩贪慕他的功德和美名,召他到官署做督邮,被他称病拒绝了。)徙占浩门,时长兰芳,以宽宿德,谒请端首,优号“三老”[13],师而不臣。(迁居浩门,当时的县长兰芳,为政宽厚有德行,谒请他坐首席,尊称为“三老”,以师傅之礼待他,而不是将其当作臣属对待。)于是乃听讼理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常膺福报。克述前绪。(于是他听取诉讼、清理冤案,教导后生,一百多学生,都成为彦俊,进入州府作官为宦。他经常受到报答,能够延续从前的事业。)遭时凝滞,不永爵寿,年六十五。以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己酉卒。(时遭乖蹇,没能延续高寿,享年六十五岁,于元嘉二年染病,二月己酉日去世。)

长子字子恭,为郡行事;次子子惠,护羌假司马,含器早亡;叔子讳璜,字文博,缵修乃祖,多才多艺,能恢家广干业,兴微继绝,仁信明敏,壮勇果毅,匡陪州郡,流化二城,今长陵令。(长子字子恭,为金城郡行事;二儿子子惠,为护羌假司马,有才略而早亡;三儿子名璜,字文博,传承其父,多才多艺,能够弘扬家业,光大门庭,兴灭继绝,诚信明达、勇敢刚毅,协助州郡长官,影响到长安和洛阳两座都城,如今任长陵令。)深惟皇考,懿德未伸,盖以为垂声罔极,音流管弦,非篇训金石,敦能传焉!乃刊碑勒铭,召示来今,其辞曰:(深感先父的美德还未得以扩大,本以为他的英名永垂、被人歌颂,可是如果不是将文字镌刻于金石,又怎么能传承?于是刻碑铭石,昭示后人,辞曰:)

猗余烈考,秉夷[14]塞渊[15],遭家不造,艰难之远,自东徂西,再离隘勤。穷逼不悯,淑慎其身;游居放言,在约思纯。研机坟素,在国必闻。辞荣[16]抗介[17],追迹前勋。立德流范,作式后昆。(噎,我们的先父,公正诚实。遭遇家庭的不幸,由遥远的地方,从东到西,再次遭遇接二连三的困窘。在穷困潦倒无人怜悯时,独善其身;在居无定所容易恣意放言时,能自我约束、思虑纯正。钻研典籍,闻名当地。清高脱俗、不慕富贵,性格耿介、坚持操守,能追比前辈的功勋,立德垂范,堪为后人榜样。)

注释:

[1]少皓:即少昊,又作少皞、少颢,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

[2]唐炎:尧,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

[3]又作伯益、柏益,皋陶的儿子,嬴姓。舜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

[4]造父,嬴姓,为伯益的九世孙。

[5]赵灵建号:赵灵指赵武灵王(前340—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死后谥号为武灵王。赵君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故曰“建号”。

[6]密靖:平安,安定,《史记·鲁周公世家》:“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

[7]陇西上:《汉书·赵充国传》:“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故“陇西上”当为“陇西上邽”。

[8]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十一人中有将军赵充国。

[9]赵充国长子,名卬。《汉书》有记载。

[10]冒突:有冲冒、战船、冒犯、凸起、鼓起之意思。这里可作掘起理解。

[11]即左冯翊,官名兼行政区名,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12]杜,当指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东汉书法家。号称“草圣”的张芝,曾经说自己的书法“上比崔、杜不足”。这里说的杜就是杜度。

[13]“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14]秉夷:即秉彝,持执常道。《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彝,常。”朱熹集传:“秉,执。”《孟子·告子上》引作“秉夷”。

[15]塞渊,谓笃厚诚实,见识深远。《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汉书·叙传下》:“安世温良,塞渊其德。”

[16]辞荣:逃避富贵荣华的生活。谓辞官退隐。晋代陶潜《感士不遇赋》:“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宋代王禹偁《寄金乡张赞善》诗:“年少辞荣自古稀,朝衣不著著斑衣。”清朱彝尊《同诸君圣安寺饯曹检讨》诗:“更闻王万石,辞荣返故丘。”

[17]抗介,当为抗节,即坚守节操。汉代贾谊《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唐代王烈《酬崔峝》诗:“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明代张煌言《罗子木诗序》:“逋臣处士,率抗节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