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旅游而言,埃塞俄比亚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从中世纪的城堡、古老的教堂和修道院、考古遗址、历史悠久的城镇和古迹、传统的文化和节日到各种迷人的景观应有尽有。它与突尼斯都是非洲世界文化遗产地最多的国家,其中包括7个文化遗址、1个自然遗址和3个被列入暂定名录的遗址。其中大部分是在1979年至1980年《世界遗产公约》的第一个实施阶段列入的,例如阿克苏姆、贡达、拉利贝拉和奥莫下谷。2006年,“坚固的历史古镇”哈拉尔·朱戈尔也被列入。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虽然埃塞俄比亚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意义,但是埃塞俄比亚在旅游市场表现不佳。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国家正在遭受饥荒、内战和政治不稳定的内斗,因此国际旅游的机会减少了。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相对较早地开始发展旅游业,在海尔·塞拉西皇帝统治时期,就有了建立旅游部门这样的重大举措。在20世纪60年代,游客人数以每年12%的增长量持续上升。到1961年,旅游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部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也于1966年制定。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政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建设了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国内外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航线、主要旅游景点的机场和酒店,并建立了国家旅游局机构。“历史路线”上的景点被确立为主要旅游景点,包括在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协助下可以访问的阿克苏姆、贡德尔和拉利贝拉古迹。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共产主义政权时期,尽管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投资,但旅游业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内战、经常性的干旱和饥荒,以及与非社会主义旅游国家的政府关系紧张导致的对游客入境和自由活动的限制等。旅游部门几乎完全是埃塞俄比亚自己的,无论是政府、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会还是私营部门。这种封闭的、相对受控的制度似乎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例如,1998年埃塞俄比亚国际游客总人数为11.2万人(参见图12.1),肯尼亚则为85.7万人。此外,埃塞俄比亚国际游客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仅为0.5%,而肯尼亚为2.0%(ETC,2002)。
随着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通过旅游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对这些地区进行适当的管理势在必行。制定世界遗产地管理计划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强制性要求。《操作指南》规定,“每个提名的遗产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管理计划或其他文件化的管理系统,应该说明保护一个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最好通过参与的方式”(WHC,2005)。迄今为止,包括拉利贝拉在内的埃塞俄比亚所有的8个世界遗产都缺乏这样的计划和适当的管理体系。尽管如此,在“暂定名录”(如孔索古人类遗址)的遗址管理计划的制定上已经取得了进展,因为这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名录》新的要求。此外,建立包容性管理计划进程已成为近期能力建设工作努力的一个重点[1]。(www.xing528.com)
图12.1 1996—2005年埃塞俄比亚国际游客人数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埃塞俄比亚文化和旅游部(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