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郊区化时期民主党主导大选的路径分析

郊区化时期民主党主导大选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政实施后,民主党逐渐赢得了劳工联盟和非裔等少数族裔的支持,扩大了社会支持基础。所以,工人阶级和少数族裔等群体逐渐转向民主党阵营,形成民主党比较稳固的支持群体,为其连续赢得大选打下坚实基础,至此支持民主党的强大的城市联盟逐渐形成。

郊区化时期民主党主导大选的路径分析

1933—1969年,民主党主导美国政坛接近30年,期间只有两届共和党政府,即1953年—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这一时期,美国经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将美国民众从经济滞涨中拯救出来,赢得很多选民支持,并蝉联四届总统,为民主党接连执政奠定基础。

(一)新政发展之路拯救城市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城市经济萧条,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美国总体失业率从1929年3%上升到1932年的25%,一些城市的失业率相当高,如克利夫兰的失业率高达50%,还有一些制造业城镇的失业率超过60%[130]。这一时期,人们要求增加社会福利以应付危机的呼声不断高涨,共和党胡佛政府继续坚持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主张依靠市场自动调节,并反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涉。胡佛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无能让人们对共和党日益失望,美国民众随即把希望寄托到民主党身上。

罗斯福上台后,支持凯恩斯经济学,放弃自由主义路线,强调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救助方面,成立联邦就业救济署等机构,兴办了很多社会公共工程,并提供失业救济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帮助贫困人群渡过难关;工业方面,出台《全国产业复兴法》,以复兴美国的工业发展;农业上实施《农业调整法》,提高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在地方经济逐渐崩溃而无力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罗斯福新政无疑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发展活力,在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罗斯福政府赢得了很多美国民众的支持,这为民主党建立牢固的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条件。

新政实施后,民主党逐渐赢得了劳工联盟和非裔等少数族裔的支持,扩大了社会支持基础。19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党基本都处于在野党的地位,其主要社会基础是南方白人基督徒、北方下层劳动人口、城市天主教徒等群体。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拓宽了民主党的社会基础,因为民主党及其支持者赞同社会福利的支出,支持政府对商业的管制,赞同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少数族裔的状况,支持老人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而共和党倾向于支持私有化增长,坚信少数族裔自食其力,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131]。所以,经济危机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族裔和劳工竞相把选票投向民主党。

非裔和犹太裔等少数族裔也逐渐转向民主党阵营,罗斯福政府的反法西斯政策赢得了犹太裔的支持,非裔美国人也逐渐从共和党阵营转向民主党阵营。此前由于共和党人林肯支持解放奴隶,所以非裔一直是共和党的坚定支持者。但经济危机后,非裔在投共和党选票的时候发生动摇,其中一部分选民逐渐把选票投向民主党。1936年,许多非裔开始质疑他们选择的对象,一位非裔工人这样说,“我认为吃罗斯福给我们带来的面包和肉,却把票投给阿尔夫·兰登[132](Alf Landon)州长并不公平”[133],越来越多的非裔美国人占到民主党一边,成为民主党的重要支持力量。所以,工人阶级和少数族裔等群体逐渐转向民主党阵营,形成民主党比较稳固的支持群体,为其连续赢得大选打下坚实基础,至此支持民主党的强大的城市联盟逐渐形成。

(二)民主党拓展城市社会支持基础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高失业率,使城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东北部和中西部的老工业城市在这次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不仅陷入财政危机,而且城市经济也面临崩溃的边缘,所以很多城市希望联邦政府给予帮助和支持。全国市政同盟和美国市长会议曾向联邦政府发出请求,但胡佛政府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希望城市自我解决。所以1932年大选中,很多城市选民纷纷倒向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全国12个最大的城市,1924年的选举结果和1932年的选举结果刚好颠倒过来[134],也就是说,美国大城市已经把竞选的砝码投向民主党。

1932年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城市发展现状,采取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为城市失业者和贫困者提供救济、提供廉价住房和增加住房抵押贷款等,赢得了城市选民的支持。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一些社会福利和促进就业的措施减轻了城市工人群体的经济压力,工业化的东北地区和中西部逐渐转变为民主党的支持基础。有一工会组织——产业组织联合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全力支持并资助罗斯福连任,派出5,000多名人员协助民主党竞选,同时捐献77万美元竞选费用,在俄亥俄宾夕法尼亚伊利诺伊州以及印第安纳州等为罗斯福成功当选提供了很大帮助[135],而这些地区原来基本是共和党的阵营,但经济危机过后,成为民主党的重要支持力量,工会成为民主党的坚定盟友。所以,罗斯福对城市发展的干预,不仅促进城市经济的复兴和发展,而且加强了联邦政府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民主党的社会支持基础在城市地区逐渐稳固下来。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在大选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城市成为两大政党角逐的重要战场,罗斯福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城市在大选中的重要性。1937年,《我们的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角色》(Our City:Their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报告出版,指出19世纪忽视城市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联邦政府应该更多地参与城市事务,不仅为城市提供更多的住房,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而且对城市规划和地方政府改革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又列举了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如失业与贫困、政府管理无序和市政部门缺少合作等,并在公共住房和城市规划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136],这是罗斯福政府支持城市发展的公开声明,虽然背后有选票的因素,但至少表明联邦政府支持城市发展的态度,极大促进了当时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政治结盟的形成。

国家城市自治同盟、美国城市联盟和国际城市—郡县管理协会等组织的成立,不仅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而且进一步夯实了罗斯福政府的支持基础——城市政治联盟。更重要的是,新政计划赋予地方官员寻求联邦政府帮助的合法性,这使各城市能与联邦政府直接对话,并发表其见解[137],从而加强了联邦政府与城市之间的沟通。由于罗斯福政府清楚了城市发展状况,因而更加关注城市投票者的需求,并为城市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所以,城市联盟很快发展为不可忽视的支持民主党的重要力量,成为民主党的重要支持基础。

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危机中为民主党开辟了一条有效发展路径,不仅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劳工支持民主党,而且非裔等少数族裔也从共和党阵营转向民主党的怀抱,1932年,仅有25%的非裔选民支持罗斯福,在1936年大选中,75%的非裔选民把选票投向罗斯福[138]。更重要的是,城市政治联盟的形成对罗斯福蝉联执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表4.3.6、图4.3.3-6)。

表4.3.6 1932—1944年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大选的选票情况

资料来源:The Bureau of the Census,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9—1945,1949:288.(www.xing528.com)

图4.3.3 1932年大选格局

图4.3.4 1936年大选格局

图4.3.5 1940年大选格局

图4.3.6 1944年大选格局

罗斯福在四次大选中,不论选举人票还是普选票都以绝对优势领先,取得压倒性胜利,从上图可以看出,民主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两次竞选中,几乎横扫所有州,即使在1940年代稍逊一筹,但在大选的地区格局中也是居于主导优势。

罗斯福新政不仅将城市从发展危机中拯救出来,而且促进了城市联盟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新政对城市经济的支持政策与社会福利措施,开创了联邦政府大规模干预城市发展的先河。原来政府对市政事务基本不过问,除一战期间,联邦政府鼓励军工企业的生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提供邮政服务、促进河道的疏浚和道路的修建等[139],平时很少干预城市发展。新政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且进一步加强城市与联邦政府之间的联系,改变联邦政府与城市的松散局面。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稳固的城市发展联盟,城市中的工薪族、工会成员、天主教徒和少数族裔等成为民主党的社会支持基础,为民主党长时间执政开辟了重要路径。

(三)后继政府对城市问题的持续关注

罗斯福建立城市联盟后,民主党继任总统仍继续关注城市问题,不断巩固城市联盟的发展,从哈里·S.杜鲁门总统的“公平施政”纲领到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新边疆”计划,以至到林登·B.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方案,无不对城市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资助。

杜鲁门执政期间,通过《1949年住房法案》授予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的权力,清除萧条的住宅区和衰败的工厂区,对中心城市进行再开发,同时继续沿着罗斯福的路线,主张提高最低工资、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和实现全部就业。肯尼迪执政期间,通过《联邦高速公路资助法案(Federal Aid Highway Act)》,对城市地区的交通规划提供支持,致力于消除贫困和种族歧视等社会现象。1963年,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上台后,第一项计划就是通过肯尼迪的“新边疆”计划,包括民权、减税和医疗保险等;同时继续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关注点,向城市贫困宣战,成立专门治理城市的机构,下设工作队和社区行动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1965年,为更好的协调联邦住房和城市更新项目,约翰逊政府建立了住房与城市发展部;1966年,通过“示范城市计划”,集中治理了一些城市的某些社区作为示范,进而加以推广,并制定了很多关于治理贫穷、失业,改善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反对种族歧视的立法。约翰逊政府4年中废除学校种族隔离现象的相关措施比法院过去14年完成的还多[140],特别是《选举权法案》的通过,使南方地区的很多非裔获得选举权,进一步扩大民主党的社会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民主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如防止种族歧视、反对城市贫困和解决住房问题和提高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一时期,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和法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是空前的,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改革与进步,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巩固了民主党的社会发展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