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之旅,白色转世丹寺!

西藏之旅,白色转世丹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00多年前,朗氏家族兴建了丹萨梯寺,建立了帕竹噶举派,此后,四处弘法,发展迅速,成为了西藏最大的教派。至此,白教成为西藏各教派的首领。丹萨梯寺,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在明代西藏历史中,掌控西藏政局两百多年的帕竹政权核心,噶举派的主寺就是丹萨梯寺。丹萨梯寺海拔四千多米,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塔殿向南不远是经堂,殿堂之间有一处不大的平台,是丹萨梯寺的辩经场。

西藏之旅,白色转世丹寺!

在藏传佛教中,米拉日巴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

传说中,他幼时丧父,被伯父虐待,便向宁玛派求法学习咒术,杀死伯父全家,并毁了乡里庄稼,犯下天大罪孽,后来他忏悔苦修,终成正果。他一生中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冈仁波齐与苯教斗法,赢得了神山归属权。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最大的功绩却是创立发扬了噶举派

噶举派,由于僧人所着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所以又称“白教”。它通过师徒口耳相传修习密法,极其注重传承,支系庞多。噶举派最终名扬天下,是因为其中一个分支——帕竹噶举曾统管西藏。藏语中,“帕”是指无生法身,“竹”是指舟船,“帕竹噶举”的意思是可以将思想从众生苦海中解救出来的派系。

800多年前,朗氏家族兴建了丹萨梯寺,建立了帕竹噶举派,此后,四处弘法,发展迅速,成为了西藏最大的教派。

历史有时候喜欢和人开玩笑。当年蒙古汗国派人考查西藏各派的高僧大德,想选出管理西藏的国师,报告中称“最有声望的”便是帕竹噶举派的扎巴迥乃,只是八思巴表现太过出色,因而一念之差选择了萨迦派,造就了萨迦政权的百年辉煌。

历史的长河绕了一个弯,在一百年后又流回了原有河道。帕竹噶举重新兴起,扩大官寨,收复失地,最终率军攻下萨迦寺,取代了萨迦政权,而当时已经势衰的元朝政权对此根本无瑕顾及,只能任其自然演变。

元朝灭亡,帕竹噶举向明朝投诚,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其寺主为灌顶国师,授印章及世代管领吐蕃的诏书。为了保证长治久安,宗教和政权领导人都由朗氏家族充当,两者互通更替。至此,白教成为西藏各教派的首领。

无数历史上光辉璀璨的身影,最终都湮灭于云烟之中。

丹萨梯寺,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明代西藏历史中,掌控西藏政局两百多年的帕竹政权核心,噶举派的主寺就是丹萨梯寺。

过了桑日县城大桥向西十多公里,便能隐隐看到半山深处透出的那抹深红色,如同一名隐士,低眉敛袖,向山而坐,洒脱于尘世之外。

丹萨梯寺海拔四千多米,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到了寺门前,我不禁有些困惑,如此一座恢宏大庙,为何要建到如此偏远难行的地方,难道是为了考验所有到此修行人的决心?

进入寺内是一个小天井,西侧便是大名鼎鼎的修行洞,洞上方壁立千仞,有不少栈道孔洞,形成一条“Z”字形小道。我暗自揣测是哪个武林高手在绝壁上踩出来的路?导游却介绍道:那是山羊踩的。

修行洞不深,但是里面却有神仙。洞内供的是首位寺主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当年这位寺主不仅做过刺客,而且还是黑咒师的弟子,精通咒术。萨迦寺创建之时,有位黑咒师心怀忌恨,派弟子前往刺杀,结果那位弟子反被佛法感化,杀死黑咒师,皈依了佛法,在修行洞前修了一所茅棚,取名丹萨梯。

丹萨梯寺大殿紧贴山壁而建,山壁高耸陡峭,如刀砍斧劈一般,和殿墙互相挤压,间隔只有数米宽,形成一条幽深的转经甬道。

每一处转角

每一处墙院

与时光中行过的

万千旅人

定格为

永恒不变的画面

有很多放生羊在殿角墙边晒太阳,估计是僧人平时喂养的,它们不怕生人,像主人般看护着佛殿,一见有游人靠近大殿就聚拢过来。我走在人群前面,一下子被它们拦了下来,我站定看着它们,它们也看着我,淡定而执着,寺内的僧人忙过来驱赶,它们才慢慢散开,回到殿角继续安静地晒太阳。

大殿主尊佛像高居莲座之上,宽额大眼,面颜慈悲,整个金身灿烂,装饰繁复,殿内帷幔低垂,四壁绘满了精美壁画。殿内南侧有一间圆顶茅屋,矮小而古朴,这才是寺庙的发源。其实很多著名寺庙都是起源于一屋一洞,但在佛堂内建草庐的,却是我在佛教寺庙中仅见的一例。

大殿南面有座灵塔殿,殿内供着两座佛塔,远高出殿墙,两塔间距不足一米,狭窄逼仄,只能侧身而过。塔殿向南不远是经堂,殿堂之间有一处不大的平台,是丹萨梯寺的辩经场。只是我去的时候没有辩经,四下很是安静,一位红衣僧人坐在廊下,树影婆娑,似在默念经文,又似在低头打着瞌睡。

噶举派有一个创举,后世闻名,那就是转世。

很多人都相信转世,希望灵魂能够永生,但普通人无法预知自己来世是谁,更无法记得前世的经历。

噶举派都松钦巴大师在圆寂时口嘱弟子,说他将在人世间再次转世,并留下寻找自己的方法。《青史》记载,当转世灵童被找到送回时,竟自行坐到经堂主座,说自己就是上师,僧众大奇。自此,开创了“活佛转世”的先河。

后世在寻找转世灵童时,总是会去一处神奇的地方,因为那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前生来世,那就是神湖拉姆拉错。

时光清浅,深情难赋,拉姆拉错曾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在藏语中,“拉姆拉错”的意思是“吉祥天女湖”。拉姆拉错虽然没有纳木错宽广、羊卓雍错华丽、班公错多变,但是它在藏传佛教中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极受信众敬仰,甚至寻访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也要到此观湖卜相,以受神示。(www.xing528.com)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传说有缘的人站在拉姆拉错岸边,可以从湖水幻化的影像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众人同观,所见各异,不过前提是要有缘分。我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缘人。

想见神湖也并非易事一件。拉姆拉错在加查县曲科杰丛山之中,海拔五千多米,距离丹萨梯寺一百余公里,其间有一段路况极差,崎岖曲折,盘山而行,简直可以排入我所见过的最差道路的前三,很多人在去的路上就已被颠得晕头转向、摇摇欲坠、满眼幻像了。

路过布丹拉山垭口,车辆稍作停留,司机师傅便给我们讲了个故事:相传莲花生大士让一只乌鸦带一卷经书去拉姆拉措,乌鸦飞到这里实在太疲惫,张嘴喘了口气,经书就掉落下来,化为了群山。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山,真的如经卷一般,层层叠叠,逶迤连绵,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垭口风很大,天上的云层已低到了头顶。我买了一叠风马,迎风用力抛洒,那些纸片像彩蝶一样,飞舞在这充满灵性的天地之间。

车子终于开到了目的地,我也基本快散了架,下车简直直不起腰了。眼前是一座刀刃状的峰脊,由页岩和碎石堆叠而成,通体青黑色,陡峭高峻,一条石块铺就的小路斜斜向上,路两旁用石块堆着无数玛尼堆。看来要想看到神湖,必须先翻越这座相对高度大约两三百米、坡度大约七八十度的山坡。

看看也不算太高,我便想一口气爬到山顶,不料没走几步就心跳如鼓、呼吸困难,只能数次驻足,最后找了个稍微平坦的石阶坐下,四下风声入耳,却更显寂静,茫然四顾,纷繁的记忆汹涌泛起,瞬而又退潮般消去。

终于站到海拔五千三百多米的山顶,我眼前一阵发黑。山顶挂满了五彩风马旗,重重叠叠,不停地在风中吟唱。风势愈发的大了,吹得人几乎无法立足。远远望去,一面如铜镜般的小湖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湖水幽蓝,风平浪静,带着种神秘莫测的色彩。

拉姆拉错

就像摊开的掌心

天光云影

倒映湖面

就像掌心里的

纹线

不断变幻

仿佛昭示着

某种命运或结局

我曾想过无数次,到了这里我会看到什么呢?是帝王将相?是贩夫走卒?还是草木鸟兽?

山脊狭窄,零星站有二三十人,都不错神地盯着湖面看,我也屏住呼吸极目远眺,拉姆拉错就像摊开的掌心,天光云影倒映湖面,就像掌心里的纹线,不断变幻,仿佛昭示着某种命运或结局。

开始我什么都没有看出来,湖水依然平静如镜,渐渐地湖面明暗幻化,我看见了一只鹰!

是的,湖面上有只神鹰展翅的图案,一翅在上,一翅斜横,引颈长鸣。

我不禁暗自惊奇,忙抬头看天,天上白云舒卷,似乎和刚才没有什么变化。

我问旁边同伴看到了什么?他摇头说,什么都没看见。

我又问另一位同伴,看见“神鹰”了吗?他认真辨认了许久,也说没有。

莫非这就是我的前世或是来生?我本来是一只鹰,或者要变成一只鹰?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向往自由,希望有一天能去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突然,有个小伙子可能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壮或是与众不同,站在一块大石上纵声长啸。有人忙告诉他这里不能大声喧哗,否则惊扰了神灵会发怒。他却不信,继续大叫,结果不到十分钟,果真乌云密布,温度骤降,片刻间风雨交加,甚至夹杂着冰雹

我们匆匆下山,上车返程。坐在车上,我心中暗自在想,也许这个世上真的有神迹,只是平时我们在城市中遇不到吧。

平时的生活,我们总是太忙,忙得甚至已经忘记了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自己。拉姆拉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初心。

也许那只鹰,真的是我的前世来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