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萨迦寺的红花传说

西藏萨迦寺的红花传说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玛派尊奉莲花生大士为始祖,继承了许多苯教的神、宗教仪式和密教思想。于是,萨迦寺一下子出了名。萨迦寺的外墙绘有象征文殊、观世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道不同颜色,“三色成花”,这成为了萨迦派寺庙的独特标志,因此萨迦派又称“花教”。“白海螺”是释迦牟尼佛首次讲经时所用,从印度辗转传入中国,由忽必烈赏赐给了八思巴。

西藏萨迦寺的红花传说

在西藏最浓烈的颜色,莫过于红色,它是寺墙的颜色、僧袍的颜色、经幡的颜色,它象征着火焰、光明和希望,也象征着藏传佛教一个承前启后的教派,那就是宁玛派。宁玛派的僧人只戴红色僧帽,所以被称红教。

我去过西藏很多次,也去过很多座寺庙,可是宁玛派的寺庙却一座也未曾踏足过,到今天想起来也觉得十分奇怪。

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宁玛”藏语的意思是古旧,直译过来就是最古老的教派。

可能就是因为它最古老,所以开始的时候,宁玛派没有寺院、没有成体系的教义、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甚至连教派名字也没有。只是后来学习吸收了印度的佛教经义和仪轨,才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派,直到400多年前,才建立了第一座寺院。直到后来其他教派陆续出现,才被称为宁玛派。

宁玛派尊奉莲花生大士为始祖,继承了许多苯教的神宗教仪式和密教思想。宁玛派最为神奇的是秘传有永生、不老、不死、复生、召唤鬼神等咒语,时至今日藏地还有咒师存在,在乡间治病、驱邪、降雨、消雹,据说很是灵验。这些咒师大多信奉宁玛派。

仔细想来,我和宁玛派并非完全没有交集。有一次我旅游去了四川甘孜,那里是川藏交接,傍晚时分我们一行人入住白玉县城。县城不大,四面环山,一条主街贯穿全城,金沙江支流绕城而过,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自然形成一副太极图,十分奇妙。

第二天清早起来,整个县城都笼罩在轻雾之中,远处的山林氤氲弥漫,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着山,如同水墨写意,青黑白黄浓淡相宜。在雾霭中穿行,仿佛自己就是仙人,只觉薄雾似雨,渐渐把衣襟浸湿,吸一口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直欲就此沉醉下去。

为了赶去稻城亚丁,我们草草吃了早饭,便出了县城。忽见城边有座小山,山上庙宇鳞次栉比,金顶红墙,白塔经幡,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好似与天相接一般,有种“一入此山中,便欲成仙去”的神秘味道。

我极为惊讶,忙问司机:这是哪里?司机回答:白玉寺。

我问:为什么没有介绍去看?他解释道:时间来不及了。

于是我便和这座宁玛派的寺庙擦肩而过了。后来才知道,由白玉县城向北行几十公里,还有一座红教的主寺“嘎托寺”,两寺都无缘相见,今我遗憾许久。

王菲和李亚鹏离婚不久,李亚鹏便发微博说:“我要的是一个家庭,你却注定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王菲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准备出家修行,地点便是西藏萨迦寺。于是,萨迦寺一下子出了名。

萨迦寺在大部分游客心中没什么印象,但是在藏民心中地位却非常崇高,因为它是萨迦派的祖寺。而在西藏最早实现政教合一的教派,就是萨迦派,它曾经实际统治了西藏上百年。

萨迦,藏语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一千年前,萨迦派创始人昆·贡觉杰布在冲曲河北岸一座灰白土山旁,修建了一座白色的寺庙,人们便形象地用“萨迦”起了寺名,寺庙逐渐发展壮大,又成了这个教派的名字,到最后也成了这片土地的名字。

萨迦寺的外墙绘有象征文殊、观世音和金刚菩萨的红、白、黑三道不同颜色,“三色成花”,这成为了萨迦派寺庙的独特标志,因此萨迦派又称“花教”。

最早的萨迦寺是昆氏家族的家庙,昆氏家族的祖先既做过吐蕃王朝的高官,又曾是西藏第一批在桑耶寺出家的七人之一,名声极为显赫。而且昆氏家族重视教育,家族中人才济济,大名鼎鼎的“萨迦五祖”个个惊才绝艳。

西藏历经了400多年的分裂与战乱,直至宋末元初,萨迦教派势力逐渐强大,建立了以宗教为核心的萨迦王朝。只是面临席卷天下的蒙元帝国,萨迦派也只能审时度势,派人北上凉州,以示归顺。

在此期间,智者八思巴横空出世,十七岁的他接任掌教,一手铸就了萨迦王朝的百年辉煌。八思巴最大的功绩,是带领西藏正式进入了中华版图,他最有名的事迹,是一场非常有名的佛道辩论

在西藏

最浓烈的颜色

莫过于

红色

它是寺墙的颜色

僧袍的颜色

经幡的颜色

它象征着火焰

光明和希望

当年,他率领佛教与当时颇受元朝皇室信任的道教全真派进行了一次辩论,擅长辩经的八思巴将道士驳得理屈词穷,当场就有十七名道士出家为僧。

经此一辩,八思巴名扬天下,被忽必烈奉为大元国师,掌管天下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

萨迦是个奇妙的地方。

从日喀则向西约一百五十公里,翻越加措拉山,沿山路顺河行不太远,过一座“欢迎来到萨迦古城”的牌坊,就到了萨迦县城。

一进入县城,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高大建筑,越往那里行去,藏式民居越集中,而且大多外墙上都涂着红、白、黑三种颜色,颜色竖条整块粉刷,简单粗犷,只是有些陈旧,有的地方已经褪色斑驳,看得出涂了有些时间。满城尽是红、白、黑三色,放眼望去,很有些奇幻的感觉

古城很安静,游客并不很多,倒是随处可见虔诚的朝拜者,有的在磕长头,有的在转经。一些老人坐在街角,转着经筒,岁月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眼神依然清澈、神色依然安详,成为游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来到萨迦寺前,我却有些惊讶,这里并没有灰白土的小山啊。萨迦寺就像一座宏大的中原古城,四面是高耸的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局部有马面和女墙,墙外还有护城河的遗迹。整个城堡只在东面有门,所以进寺也只能走旁边的小门,进去才发现里面竟还有一圈城墙。

这座寺庙是后来八思巴大师回藏所建,被称为南寺。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修建这座寺庙,不仅仅是供众人朝拜,也是萨迦王朝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

穿出东门洞是一座宽大的广场,沿着两排金色转经筒延伸的长廊缓步行去,四周绘满了精美壁画,有的地方新壁画脱落了,露出旧时模样,就像斑驳的过去穿越到了现在,在“哗哗”的转经声中,古时的僧人从旁边诵经行过。

走过长廊,就到了萨迦大殿。殿前亮着一盏灯,引导着所有信众。一进入经堂,阳光便被挡在了殿外。大殿高阔幽深,可容纳上千名喇嘛诵经,几十根大柱直通殿顶,其中有四根需几人合抱的红色主柱,号称“四大名柱”,据传分别是忽必烈所赐的“皇帝柱”、猛虎负来的“猛虎柱”、野牛顶来的“野牛柱”和砍伐时流出黑血的“墨血柱”。

殿内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微笑着端坐在正中,俯视着众生,也像是在看顾着镇寺之宝“白海螺”。“白海螺”是释迦牟尼佛首次讲经时所用,从印度辗转传入中国,由忽必烈赏赐给了八思巴。传说,听闻白海螺之声,生者可解脱轮回,死者可转生善趣,不过只在佛教吉日才由高僧吹奏,此次我却是无缘听闻了。

殿后还有一间藏经阁,高约二十米,宽有七十米,满殿都是书架,摆满了佛教经典,经书册页外裹绫罗绸缎,塞进一间间方格,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由地面直达殿顶,形成一面经书墙。

这里足足存有四万多本经书,从创寺至今收藏无算,有很多还是从印度带回的,全部都是手抄经卷,甚至是存世孤本。经书用藏纸以及金粉、红珊瑚绿松石,甚至历代法王的骨粉作为材料,可存千年而不腐。萨迦教派的厚重底蕴彰显无余,难怪有“藏地莫高窟”之称。(www.xing528.com)

正在殿内流连,忽的旁边一位佛学知识渊博的朋友碰了碰我,用眼示意殿内的三尊佛像,轻声问道:“你知道那里供的是谁吗?”

“应该是萨迦主供的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吧?”我有些迟疑地答道。

“嗯,估计文殊、观音你知道,那金刚手菩萨是谁你知道吗?”

“不知道。”

“金刚手菩萨就是三色中的黑色,其实是大势至菩萨的愤怒像,大势至菩萨是佛教的大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密宗就是以他为最初起源的。哦,就是那尊一手持铃、一手持金刚杵的佛像。按照佛家说法,如果修持金刚手,可以祛魔去病,获得无量功德。”

“这么厉害!”我惊叹道。

“他真正厉害的是他的法力,他可以形成势。他能让人身在势中而不自知,你想想,如果你做的所有选择,其实都是他安排的,那你还怎么反抗?想要破势而出,那可真是需要大智慧啊。”

那些寺庙

会以最浓重的

红色

黄色

白色

黑色

呈现出来

无论在哪里

都是那么的庄严

肃穆

宁静而圣洁

初时听他的讲解,我还不以为意,后来略一琢磨,才真正变了颜色。

人生不正是如此吗?!

如果让你重新活过,会有改变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因为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你都是思虑再三,选出最好的、最对的。既然如此,再来一遍,你肯定还会如此选择,一次一次选择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变化?

大势所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可悲之处!

虽然夕阳西垂,时间已有些紧张,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再去看看北寺,毕竟那里才是萨迦派最早的祖寺。

驱车向北过了仲曲河,黑褐色的本波山如一头躺卧的巨象,半山中央有一大片醒目的灰白色,无言地昭告着世人,这里才是萨迦的真正缘起。

山径曲折向上,四下荒草萋萋,到处都是破壁残垣,有些残存的寺庙也是破败不堪,山墙都已倒塌,仿佛废弃了很久,但仍能在墙体上看出黑、红、白三色,只是没了艳丽,失了繁华,多了沧桑。

似火夕阳下,徘徊在高低错落的废墟间,我不胜唏嘘。经历千年历史的洗礼,萨迦古寺在曾经的土地上,仍旧守候着灰白土带给它的沉静和淡然,那里才是蓝天之下最安静的存在。

萨迦是佛门圣地,但最终让我喜欢上它的,却是一次泡温泉的经历。

晚上入住在萨迦古城的一家小旅馆,吃完饭后一群人坐在门厅的火炉旁,喝茶、烤火、聊天,感觉很温暖、很幸福。

完全没有聚焦的目光随意扫过吧台,却看到一张脏兮兮的海报,上面写着“流淌千年的法王温泉”,我不由好奇心大起,忙问旅馆老板:那是哪里?

老板眉飞色舞地告诉我,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卡吾村,有一处极好的温泉,功效神奇,是萨迦派历代法王和高僧大德沐浴休闲、讲经修行的重要场所。那里山顶白雪皑皑,中间盆地绿草如茵,温泉泉水清澈,热气蒸腾,置身其中,如身临仙境。

一番话说得我心中大动,想想左右无事,要不去见识见识吧。

第二天我罕见地起了个大早,出发赶往卡吾村,只是出发时天色有些阴沉,风也很大。上路后便有些后悔,路况很差,典型的盘山公路,路面是碎石路,颠得很厉害。开到一半时,天上开始飘起雪花来,一朵、两朵、三朵,不多时便纷纷扬扬,四处一片银白。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去了。

又行了不久,就见到远处升起大团烟雾,一股硫黄味扑面而来,看来法王温泉到了。村子里几乎家家门口都写着“法王温泉洗浴”,最后我还是选了一家最大的,看着最像萨迦法王曾经洗浴过的温泉山庄。

这里的温泉全是露天的,大大小小十几处泉眼依山势散落,沸泉、热泉、温泉汩汩涌动,到处是热气蒸腾,雾气袅袅。

或许是因为天气不好,整个温泉区人很少。我寻了一处地势较高的池子坐了进去,心里还在想:这里四千五百米,我又上来这么高,可真是泡温泉泡出新高度了。

池中水温大约40℃左右,水质澄澈,有种温泉特有的柔滑,一进入池中,水便漫过了胸口,温热包裹着身体,顿时舒服得想要呻吟,全身一下子放松下来,一动都不想动了。

那池子是大块青石围砌而成,其间间杂着一些白色石块,石质粗糙但打磨得很好,既美观耐用又防滑。我把头枕着一处下凹的石头,看着远处高山白雪皑皑,千峰耸峙,周围树木银装素裹,坠满雪团,雪花还在从天上缓缓飘落,大部分还没等落下,便被水汽蒸发,变成袅袅雾气,小部分落入池中瞬间不见,偶有落在身上,也如花瓣一般,丝毫感觉不到寒冷。

我曾经看过一本川端康成的小说,书名已经记不清了,专门写到在日本北海道雪天里泡温泉的场景,书中说:人在自然中会把自己也当成大地、山川、河流、森林、木屋、雪花、石头、蒸汽、水滴的一个组成部分,仿佛是一种悟道和修行。此情此景,让我觉得和小说里写的竟是如此的契合。

池中水汽氤氲,如梦如幻,如此泡汤赏雪,真是神仙享受。

我一个池子一个池子地泡过去,那种“浴罢恍若肌骨换”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本来是想多泡几个池子赚够本钱,可是温泉水温高,即使是享受,也很耗体力,很快便疲累得想化成一滩泥摊在池中,脑中已是完全放空,忘了自己,也忘了整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