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旁雍错湖畔的那场佛苯之争,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西藏民间流传也极广,不过故事发生的地点却搬到了一处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一座神山。佛教认定它是世界的中心,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是须弥山;苯教说它是贯通宇宙的神山,可以通行三界;印度教说它是湿婆神的化身,是湿婆神的宝殿;耆那教说它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宝地。
冈仁波齐坐落在阿里的核心地区,四周群山如莲花次第绽放,显露出最美的芯蕊。如此一处修行宝地,本土的雍仲苯教得先天之利,早早就扎下了根基。只是后来,佛教宗师米拉日巴来到冈仁波齐附近修行,在此处修行的苯教大师那若本琼不予相让,于是两人约定斗法,多次比斗那若本琼都落了下风,最后两人约定于四月十五日,看谁最早登上冈仁波齐。半夜,那若本琼乘坐法器巨鼓向山顶飞去,米拉日巴却在睡觉,大家都以为他即将失败之时,太阳从东方升起,米拉日巴却顺着第一缕阳光瞬间飞上了山顶。从此,神山冈仁波齐便归了佛教。
其实,西藏神山很多,并不稀奇,但冈仁波齐却是与众不同的。藏语“冈仁波齐”的意思是“雪山之神”,冈是雪山,仁波齐就是仁波切的变音,意思是“上师”,这种直接拟人化的称呼,将这座山从名称上就尊称为了“神”。
就如我们的藏族司机,每当提到冈仁波齐,只会称呼“神山”二字,对于阿里人来说,神山只是特指“冈仁波齐”。
千百年来,这座神山早已深植在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了人与神结合的信仰之山。
虔诚与生命活力的印迹
从转山人踩出的小径
传来
更加衬托出
冈仁波齐
庄严的静谧
这次,我辗转跋涉来到阿里,除了寻找象雄文明的遗址,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转一次冈仁波齐神山。
转山,顾名思义,就是徒步绕着山转圈,有的转一圈,有的转多圈,这种习俗其实是源于苯教的传承,后来被藏传佛教所吸收,成为一种盛行于藏地的修行仪轨。
千百年来,无数人不远万里,三步一拜等身丈量,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去转冈仁波齐,即使死在朝圣的路上,也会视作一种祝福,不为今生,只修来世,一代接一代,在神山脚下形成盘旋反复的同心圆,一圈圈轮回着。
藏族司机告诉我:围绕冈仁波齐神山转一圈,可洗清一世罪孽;转十圈,可免受轮回之苦;转百圈,可今生成佛。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今年刚好是马年,所以我必须转一次,才能不负此行。
汉地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乐山登顶,登泰山而小天下;但是藏民讲究的是转山(毕竟登雪山难度太大),绕山一圈回到起点,印证轮回。两者相比,转山更显平和,更多了一分对山的敬畏。
只是阿里地区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足足比拉萨高了近千米。要知道,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近0.6℃,大气压降低近一千帕,高反的痛苦会成倍数增加。
所以,转冈仁波齐,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车子沿路不断前行,冈仁波齐在我瞳孔中渐渐放大,金字塔形的山体直接天宇,就像造物神般低首俯视着苍生,从山腰向上十三级巨大天梯直达山顶,据说从那里可以通往天国。
最后一抹夕阳照在雪山之巅,如火炬燃烧,贯通了天地,震撼美景让我瞬间失了魂魄。
“瞧,那里,是万字符。”突然藏族司机指着山腰叫道。
“什么万字符?在哪?”我急忙四处张望,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过去了,冈仁波齐南壁山腰有个佛教万字符“卍”,很大很大的,就在刚才那里看的最清楚,现在看不到了。所以说啊,这神山就是应该属于我们佛教。”藏族司机认真的回答。
其实“卍”字符起源至今也是个谜,虽然被佛教定义为功德无量,代表着吉祥,可它却不是佛教所创,而是早在远古就已出现了。难道“卍”真正的起源是在这里吗?
“那能退回去让我看看、拍张照啊?”我建议道。
不料同伴反对:“天快黑了,我们还是赶路吧。”
我没有坚持,也许世间的事就是这样,错过了就错过了,就算你再想回去,也未必能如你所愿,毕竟你不是这世界的中心。
到达塔尔钦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塔尔钦藏语的意思是“大经幡”,这里是转山的大本营,一个非常小的镇子,有些脏乱差,住的都是来转山的游客。
我们寻了一个小饭馆,边吃晚饭边商量,最后一致决定分两天转山,这样的安排不松不紧,比较适合我们的身体状态。
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按照计划来的,就如同人生……
为了保证转山顺利,我们约好早上六点出发,这样既可以看到日出,又可以避免中途拍照逛景耽误行程。
第二天凌晨,我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抓紧洗漱完毕,出了旅馆大门,快步向村口行去。四周气温很低,漆黑一片,神山隐没在旅馆后面的暗处,虽然看不清它,可我知道它正在那不动声色地看着我们。
后来才知道从这里到村口大概有十公里,路况平坦,很多人不转这一段,直接选择坐车。可是当时我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我也会从这里出发,因为这样掐头去尾我觉得不圆满。要转,就从起点到终点,一个完整的圆才好。
开始大家走得很轻松,欢笑声充斥着整个团队,如同散步郊游。太阳慢慢升起,神山的雪顶越来越清晰,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无法直视。转山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坡顶巨大的色尔雄大经幡迎风飘扬,将保佑众生的咒语送上神山。
下坡时,见到一家三口,母亲坐在车上念经,父亲在拉车,儿子手带护板,身穿皮袍,正在匍匐磕长头。我们轻轻从旁走过,路边溪水汩汩而流,曲古寺小桥横过小河,站在桥头回首遥望,三人依然在三步一叩执着向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话语越来越少,我能听到的只有耳边呼呼的风声和自己的心跳。吃力地爬过一个陡坡后抵达一处佛塔,大家坐下来休息。团队中唯一的女孩娇喘吁吁地抱怨:“这个坡太难走了。”
队中的资深驴友却说:“这才哪到哪,后面还远着呢。”
他说得没错,我们再开始上路时,平地不见了,沿着拉曲河各种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忽上忽下的路在我们脚下伸展出去,无边无际,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大家都变成了哑巴,再也听不到交谈声。每个人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走路,这种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到了此刻却成了最难的事。
我本是个高反不很严重的人,可是一路奔波,没有好好休息,此时开始发作头疼起来,体力明显也有些跟不上,疲惫侵袭着肢体,每走一步都觉得异常吃力。同伴看我难受,便给我吃了一片“高原安”,也不知道是抗高反药确实有效还是心理作用,感觉顿时好了很多。
大约走了四个多小时,我们到达止热寺,决定停下来修整一下,吃点干粮喝些水。按说,第一天的旅程应该就到这里,只是吃完饭才一点多,入住休息实在有些太早,于是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次出发,走不动了再找地方休息。
抵达神山背后谷底,仰望白雪茫茫的卓玛拉山口,眼前几百米的高差、几乎垂直的角度,让我一阵阵眼晕,双腿不自主发颤。这里最高海拔可是5700米,比珠峰大本营还高500米啊。事实上,翻越卓玛拉山口是转山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很多转山人都倒在这个山口之下。所以很多人说,转山能否完成在此一举。
从谷底到卓玛拉山口,共有三个陡坡,每个坡都爬得死去活来,特别是最后一个陡坡,我前脚迈出去,后脚怎么也跟不上来,把后槽牙都快咬碎了,还是走不出三步就要停下来。
每当有人超过我,都会说:不要停、深呼吸、向前走。可是每走出半步,一个声音就冲进我的耳鼓:我不走了。每走出一步,这个声音就痛彻心扉地喊:我快完了!千百次的崩溃和绝望,千万次的坚持,半步、一步、两步……终于,听到女同伴像岔气一样的声音传来:上来了。这声音,美妙得就如同天籁。
金字塔型的山体
直接天宇
就像造物神般
低首俯视着
苍生
从山腰向上
十三级巨大天梯
直达山顶(www.xing528.com)
据说
从那里可以
直通天国
当我们登上卓玛拉山口,已经是七点多了。山口整个被白雪覆盖着,寒风呼啸,吹得人飘飘欲仙。据说很多藏民都会在卓玛拉山口留下一滴血、一束头发或者一件衣服,表示与苦难诀别,开始新生。我本来想留下一束头发,可惜没有带剪刀,上下摸索半天,觉得最没有用的只有钱了,于是摸出十元钱,压在了石头下面。
下到坡底背风的地方,我们稍作休息,恢复了一下体力。这时候,由于时差原因,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我们大致估算了一下距离终点的路程,约莫还有十多公里,而且后面的路比较平坦,于是决定一鼓作气,一天转完。
人在很多时候会高估自己,不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清,而是对客观条件认识不足。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转山者都会选择两天行程,我们这个决定简直就是发了神经。
前方一片坦途,眼界无限宽广,走了大概两个小时,眼前的景物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可是,正是这一望无际的路和没有变化的山和水,让人越来越疲惫、沮丧,几乎每走一步就想停下来,那种感觉就像走在太空中,前后都没有着落,你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否在向前走。
人生恐怕也是如此吧。我们能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向前,克服一切困难,但往往会在平坦的路上丧失斗志,最后活生生地被看上去平稳却单调枯燥的生活所击败。
天色越来越暗,终于全黑了下来。
我努力爬上一个小坡,站在坡顶,寒风呼啸而过,在乱石中回荡,像野兽嘶吼。气温急速下降,一股股冷空气钻进我的肺里来回翻腾,身体如坠冰窖。我不停地大口倒着气,呼吸“哧哧”似牛吼,心脏“砰砰”敲打着肋骨。高反和极度寒冷让我偏头疼发作,脑子像被针扎刀绞,眼前金星直冒,头疼得恨不得去撞山。
在手电筒的微光下,雪花漫天飞舞,哈气在光柱上惨白如纸。同伴们也不知道去了哪里,黑暗中连下山的路都找不到,我心底已经彻底绝望了。
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可是我心里明白,只要停下来,估计就完了,我连一丝这个念头都不敢让它冒出来,我只能坚持走下去,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每走出一步,仿佛都在走向绝望,可你又不得不走。那个渺茫的目的地似乎永远都到不了,但你只能向前走,因为你根本无法回头,也不能停下来。
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远远地看到了几盏灯火,在荒山野岭中看到灯光,就如同在惊涛骇浪、苍茫无垠的大海上看到灯塔一样,塔尔钦快到了!我突然恢复了力气,这大概就是指引的力量,也是人在看到希望时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的神奇力量吧。我加快了脚步,向那灯光走去。
只是望着灯光向前走,灯光却像是会移动一样,我每向前走一步,它就向后退一步。眼睁睁地看着它近在眼前,却远在触不可及的天边。困倦、疲意和寒冷又一次干扰着我的步伐,意志几乎完全崩溃,这次真的走不动了。
怎么还不到?
怎么还不到?!
……
心里只剩这一句问话。
不是说只有十几公里吗?怎么还不到!!!
最后一丝力气都已用尽,我已是凭着最原始的本能,身不由己地向前挪动。
凌晨一点多,终于蹭到了村口,刚走进旅馆的房门,我就一下子瘫软在床上,几乎就在瞬间,便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起来,发现自己只脱了外衣,灯都没有关。这一觉睡得我浑身酸痛,挣扎着起来去洗漱,脚一着地就传来钻心的疼,才发现两只脚一边两个水疱。倒是挺对称。
不为今生
只修来世
一代接一代
在神山脚下
形成盘旋往复的
同心圆
一圈圈轮回着
冈仁波齐
像一座巨大的
神祗
守护着
山脚下的小镇
塔尔钦
我坐在塔尔钦镇口,远望着巍峨的冈仁波齐,心里有些困惑,我这么执着地想去转山、想去登珠峰,是为了什么?这些山是很美,魅力无限,但它的美、它的魅力真能大到让我用生命去冒险么?
冷静下来,答案应该是:不!
更何况,转山的路上并没有什么太多风景,甚至大部分时间连神山都看不见。单就风景而言,根本不值得付出这么多。
那我究竟为什么要转山呢?
是因为信仰?可我并不是佛教徒啊。
我一直觉得转山能改变什么,即便是不能成佛,也能让自己长些慧根、有些信仰,能够不再迷茫。可是转完了山,我发现我什么变化也没有,既没有觉悟提高,也没有变富变帅。
《遥远的格桑花》中,男主人公不止一次想象自己意气风发地站在珠峰上,觉得自己站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就能看淡人世间的小沟小坎。可当他真的到了珠峰脚下,才发现自己被高反折磨成了狗;原本以为可以看淡一切,回到现实却没有半点改变;曾经觉得自己心底埋藏了许多高冷深情,可等了又等,最终什么也没有出现。
是的,什么都没有!
所以,无论一开始带着怎样虔诚的信仰,或者多么浪漫的想法去走这一遭,到了最后可能是什么都没有。然而,如果把人生比作转山,又似乎收获了很多。生如逆旅,常会遇到艰难险阻,唯有坚持,才会成功。坚持一次,就能改变一次人生;坚持无数次,就能改变整个人生。如果这样想,又好像什么都有了。
真的觉得,转山,其实就是修行,它和信仰无关,只和人生态度有关!转它,就是让我战胜自己,仅此而已!
藏人以五体投地的姿态
表现自己的谦卑
这种谦卑
在转山中
结束了
自我之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