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哲学:尧、舜的伟大事迹与孝道

孟子哲学:尧、舜的伟大事迹与孝道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由是可知天下化天下定而后谓之大孝,舜之所以为圣在此。

孟子哲学:尧、舜的伟大事迹与孝道

《书》曰:“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先修其身而以渐推之于九族,而百姓,而万邦,而黎民,其重秩位如此,而其修身之道则为中。其禅舜也,诫之曰“允执其中”是也。是盖由种种经验而归纳以得之者,实为当日道德界之一大发明,而其所取法者则在天。故孔子曰:“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又曰: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尽心下》)

又曰: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

此皆道德之膄溢而为文字者,诚于中形于外,不可以伪为者也。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又曰: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尽心上》)

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如曰: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万章上》)

孟子学说最合世界大同公理、民贵独夫等说,允具共和之精神,为二千年其他载籍所远不及。此章主旨亦同,而兼天人二义,立言尤为通达精到。盖共和之真谛,在合大多数之公意,此大多数之公意,非仅民字所得而包,不得不属之于天,而其实仍自人心之同然者。征之天视民视、天听民听,其义实精妙绝伦。欧美最近之政治家,持论不能有过也。

至于舜,则又以“中”之抽象名称,适用于心性之状态,而更求其切实。其命夔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言涵养心性之法不外乎“中”也。其于社会道德,则明著爱有差等之义,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五品五教,皆谓于社会间,因其伦理关系之类别而有特别之道德也。五伦之教,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其实不外乎执中,惟各因其关系之不同,而别著其德之名耳。由是而知中之为德,有内外两方面之作用,内以修己,外以及人,为社会道德至当之标准。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如曰:(www.xing528.com)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

闻一善言则从之,见一善行则识之,辟若江河之流,无能御止其所欲行,非圣贤果能如是乎?

其论舜之大孝,见其答万章之间: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扫。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上》)

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此大舜之孝心也。又曰: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离娄上》)

瞽瞍,顽父也,尽其孝道而顽父致乐,使天下化之,为父子之道者定也。由是可知天下化天下定而后谓之大孝,舜之所以为圣在此。

其论舜之爱弟,如曰: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万章上》)

至舜之道德,亦舍己从人,与人为善。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朱晦庵释之曰:与,犹助也。取彼之善,而为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劝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