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机制难以奏效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就技术上来看,过滤技术需要先确定拦截的关键词,如果网页内容中出现了应当被拦截的词汇或其他关键要素,则该网页就不被显示。即使假定设置全面的、无任何遗漏的应当被过滤的词汇是可能的,网络使用者也可以绕过该过滤软件,如将由多个字组成的词拆开,中间加上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此种符号在我国的现实中被网民戏称为“和谐符”),或直接用同音字代替,这些简单的规避对策导致网络过滤技术在现实中要发挥实效面临极大的困难。
对出版物过滤的做法,历史上久已有了。在西方,最晚在中世纪的英国即已存在。据《欧洲的书报检查制度》一书中的论述,在中世纪的英国,“报道议会消息历来被视为侵犯议会特权,构成诽谤罪。1641年汤姆斯发行第一本报道议会消息的新闻书,1660年议会宣布严禁报道议会新闻,1695年许可法废止后再度重申这一禁令,但打破封锁的努力一直在偷偷地进行。18世纪,第一个刊登议会新闻的人是《英国政治月刊》的创办人鲍伊尔,他通过低级官员、两院信使和访问“陌生人席”搞到消息,然后故意把议会消息延至休会后发表以表明写的是历史而非当前的事务。为了避免诽谤罪的起诉,他还发明了省略字母的方法报道政治要人(如Sir Robert Walpole省写为Sir R-tW-le)。议会于1738年4月13日重申禁令,声称要对这种侵犯特权的行为采取严厉措施,这一禁令使报界沉寂了数月。但不久,《伦敦杂志》发表了一个想象的政治俱乐部议事录,主题仍是议会辩论的内容,成员却都是古代人物,如加图(Cato)先生,西塞罗等,这一策略很快被其他报刊采用。这种文字游戏风行一时,也许是受到斯威夫特建议的鼓励,他说,任何诬蔑K-g of E-d的文字不是犯罪,但同样的文字安在King of England(英国国王)身上才是犯了诽谤罪”。[12]
在当代信息化背景下,对网页内容进行过滤的做法,在客观上减少网上存在的、带有敏感词汇的信息数量。但由于带有敏感词汇的网页其所传播的内容却可能刚好并不敏感,而是极为正面的价值。网页过滤机制的采用,则可以仅仅因为一些网页包含了敏感词汇而将该网页屏蔽,造成对有益网页的“误杀”。对此现象,可以借用国外的情况做一类比。英国于2013年底引入过滤机制后,一些合法网页被网络服务提供商屏蔽,一个叫开放权利团体(OpenRights Group)的组织经过调查,发现10万个顶级网址中的19%被过滤软件屏蔽了,其中就包括具有下列类型之内容的网页:性教育和性健康建议、对戒除性瘾和色情物品瘾提供建议、对强奸受害者和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帮助、预防自杀、并以戒毒建议甚至由图书馆、议会、政府提供的网页,[13]该事实导致了“在社会上最受伤害的人与他们需要的帮助之间隔离了”。[14]我国尚无这方面研究的数据,但在实际网页搜索中,却有着直观的感受。(www.xing528.com)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的过滤机制,存在着两个不同方向的无效性:一些应该被障蔽的内容未能被屏蔽,一些不应该被屏蔽的则被不必要地屏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