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解决基层人才问题,“招得进、用得好、留得下”是关键。“三支一扶”大学生是助力基层人才队伍改善的生力军,筑巢引凤是关键。以下从学生、高校以及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一)学生层面
1.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博士和硕士毕业生成倍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开始出现,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应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取向有合适的评估。尤其是专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对岗位的选择能力比较弱,须找准定位。到基层就业既能得到锻炼,又能享受政策带来的无形收益。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能反映其就业取向的变化。“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个体的主观障碍因素,影响其职业发展。许多大学生期待高薪酬和优越的工作环境,缺乏到基层工作意识。目前城镇教师资源相对饱和,而基层缺乏专业教育师资。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政策。大学生要拓宽就业思路和职业选择面,走出观念误区,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基层工作。
2.调整就业心态,提高综合素质
刚到基层服务的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树立良好乐观心态,做好服务基层的准备。个人享乐思想会使部分“三支一扶”大学生喜欢选择到条件待遇相对优越的地方工作而不愿到经济相对落后、条件相对艰苦、急需人才的农村基层服务。“三支一扶”大学生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为乡镇、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锤炼扎根基层的作风,对工作充满激情,立足岗位,勇于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展现才华,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3.适应政策和选拔标准
在精准应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量化测评标准表的解读中,大学生为提高选拔成功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选择与自己的专业完全相符的岗位,可以得到“专业相关性”条件满分40分;二是选择生源地岗位,可以得到“生源地为所报岗位所在地”条件满分20分;三是在校期间应全面发展,争取获得校级、市级或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仅此三项荣誉就可以获得最高5分;四是争取入党,获得3分;师范生需考取教师资格证,方有支教资格。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到全面发展。
案 例
参加“三支一扶”,谱写绚烂青春
1993年出生的朱心梁,家乡在福建省闽清县。2016年,朱心梁从厦门理工学院毕业,第二年积极响应“三支一扶”的号召,在闽清县白中镇农业服务中心支农。
2017—2019年,他在基层党政办和社会事务办工作。据朱心梁介绍,在党政办,他主要从事办公室日常工作事务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如会议安排、收发文件、政府采购、企业项目落地、森林防火、防汛抗台、重大节日的安全防控等。在社会事务办,他主要从事残疾人生活及护理补贴受理、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安置、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受理、殡葬管理、孤寡老人及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管理工作和县民政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他的初心是通过两年的基层工作锻炼自己。支农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他的青春献礼,为之踏入社会上了重要的一课。看似日常琐碎的工作,实际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朱心梁在两年支农生活中成长了许多,理解了基层工作者的不易与艰辛。
“毕业的时候就一直想报名参加,遗憾的是当年并没有招录。第二年通过一平台得知‘三支一扶’正在招募,且工作单位又在家乡,于是我积极报名参加‘三支一扶’,想锻炼一下自己。在接触行政工作之前,我一直以为政府工作很简单,就是在办公室打打字。可事实并非如此,基层工作任务重,经常下村入户、下企业和工地,有时还不能准时吃饭。两年的工作,改变了我以往对政府工作的刻板印象。”
朱心梁回忆起支农期间的工作,对一次受到“唾沫以待”的经历最为难忘。
他服务过一位患有精神病二级的残疾人,对方离婚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困难。期间,朱心梁为这位残疾人办理农村低保申请,在等待核查报告期间,对方来到办公室询问何时能批下来。朱心梁和他的同事告知对方已受理并录入福建省民政厅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正在等待出具核查报告。或是因为觉得等待时间过长,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精神受到刺激,对方突然向他和同事吐口水,使他们措手不及。
“对方是精神病患者,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是做基层工作,而且还是做困难群众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负责。”朱心梁怀着复杂的心情说。
服务期即将结束,朱心梁有意愿继续在基层为群众服务。“虽然工作艰苦,但是看到自己为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竖起大拇指为我点赞称好时,一切都值得了。”
对于想要参加“三支一扶”的学生,朱心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要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备,参加基层工作比想象中辛苦,可能会被安排到偏远的乡镇工作,还可能被抽调到不同的部门工作,如果有满腔的热血可以尝试。少计较个人得失,踏实做事,这其实是对自身的磨炼,增长个人的人生阅历。
(资料来源:厦门理工学院官网,2017年2月23日,有删改)
(二)高校层面
1.建立可持续的就业指导模式(www.xing528.com)
良好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高校的“两课”教育,即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自我意识,认识个人能力、兴趣、特长,正确看待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清就业形势,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毕业学年开设就业指导课,提高学生就业决策能力。高校采用共性指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原则,帮助大学生合理正确地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心态,做出职业选择。同时,要把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打下良好的就业心理基础。对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甄选的大学生,应为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调试心态,做好职业规划。高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可持续的就业指导模式,使学生将职业规划与就业形势紧密结合,在毕业阶段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有赖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的宣传,尤其是对于政策信息,应该落实到位,运用新媒体,如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向毕业生普及政策知识。如,什么是“三支一扶”计划,以及该计划的目的、意义、报名条件、经费保障、报名程序和期满后就业方向等。此外,对特岗教师计划、村干部选聘、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也应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答疑工作。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体系
地方政府要健全制度,建立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服务管理机构,出台鼓励政策。健全招募、使用、考核、奖惩、培训、安置等配套政策,形成长效机制,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打造一支长青的“三支一扶”团队。同时,建立晋升制度,加强管理和考核,建立档案,健全信息库。基于刚毕业大学生的物质精神需求,建立保障体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关心和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派遣人员到基层听取志愿者心声,采纳其合理意见和建议。
4.落实政策,保障志愿者利益
到岗后的大学生,面对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烦琐的日常工作难免会存在对工作不适应的情况,主管部门应对志愿者予以帮助,安排专人做好“传帮带”的过渡,在工作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应保障志愿者待遇,工资应按月及时发放,加强补贴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建立“三支一扶”薪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尽量做到与其他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消除其内心的不平衡感,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再就业问题,应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如果地方政府能从全局上切实做好大学生志愿者后续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制定积极政策,必能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扎根基层。只有国家各项政策得到充分落实,才能保证乡镇、农村基层长期稳定地吸引高校毕业生奉献基层,热爱基层工作。
总之,“三支一扶”计划是国家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培养新时代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需要保障志愿者利益;高校需要用心培养,教书育人;毕业生自己也需要认识自我,甘于奉献。政府应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力度,加强财政支持,给予更多政策保障。“三支一扶”计划的推进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高校毕业生是政府宝贵的智力财富,政府应健全保障机制,重视人才,以吸引更多毕业生走向“三支一扶”服务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实践活动
策划暑期基层挂职社会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切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贡献力量、建功立业,培养学生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意识。
二、活动时间
建议一周。
三、活动流程
(1)列出挂职岗位:乡镇团委书记助理。
(2)教师将学生按照8~10人划分小组。
(3)每组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经小组内部讨论后形成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实施方案。
(4)每个小组选出2名代表陈述本组方案,并通过PPT展示方案要点,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可以补充资料。
(5)教师对各组的策划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6)教师根据各组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点评并评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