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既是体现在劳动模范身上的优秀品质,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它包含着中华各族人民做人做事的美德,体现着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时代的变迁中,劳模精神的内涵愈发丰富,它的本质也愈发突出,它是我国工人阶级优秀品格的体现,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对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彰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一)工人阶级优秀品格的体现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可靠的后盾,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作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是最美的劳动者。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再次强调,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
劳动模范作为我国工人阶级中最闪光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上凝聚的劳模精神始终体现着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一方面,劳模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工人阶级都是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他们在任何时代都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有功者,推动着国家富强与民族进步。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范的核心要素和行动指南,是支撑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推动了工人阶级的成长进步。另一方面,劳模精神彰显了工人阶级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劳动模范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所拥有的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是自这个阶级出现就与生俱来的,是劳模精神的内在本质,正是因为他们自觉的、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得他们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事业中,努力进取、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个人梦与中国梦融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
(二)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这四个伟大精神精准而深刻地描绘出中国人独有的气质和禀赋,即富于创造、崇尚奋斗、团结一心、追求梦想。创造给予我们奇迹,奋斗给予我们机会,团结给予我们力量,梦想给予我们希望,它们是支撑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底气。这四个伟大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过程中锻造出的不同精神中,其中劳模精神就是对它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劳模精神中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品质特征,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的直接展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和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而作为人民群众杰出代表的劳动模范就更具有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时代楷模南仁东用20多年的岁月艰苦奋斗、坚持创新,建造了中国探测太空的“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造林英雄杨善洲退休后艰苦奋斗、义务造林,绿了荒山却白了头。他们是劳模精神的承载者,是伟大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传承者,他们深刻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劳动模范之所以拥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网、中国港、中国路、中国桥,这都是怀揣伟大梦想的人民努力获得的。梦想是引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但发展的根本还是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有梦想、能团结,才能形成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就要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种下团结与梦想的种子。
(三)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彰显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它是一种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民族特色和时代潮流的集体意识,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今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时代楷模和榜样群体,都生动地展示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劳模精神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有力彰显。劳模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世界观,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民族思想与情愫,是时代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劳模精神不是定格的,而是能动的、实践的、发展的,随着社会主流价值、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发展。另一方面,劳模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质的精神品质,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引领着时代的进步潮流,凝结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着时代精神的内涵。
案 例(www.xing528.com)
杨善洲:我就是义务植树人
1988年,杨善洲从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时,省委领导找他谈话:“你辛苦了一辈子,退下来后到昆明来吧。”杨善洲婉言谢绝:“我要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杨善洲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说他辛苦了几十年,终于可以过上清闲的日子了,却要自讨苦吃。家乡人听说他要回去种树也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但杨善洲创办林场的决心并没有为之而动摇。他请来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经过实地考察和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退休座谈会一结束,他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和县里抽调的同志汇合。第二天,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就正式挂牌成立,杨善洲亲自担任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指挥长。
杨善洲的家乡姚关镇陡坡村,位于施甸县城东南大亮山脚,平均海拔2 600多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遭到极大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在环境恶劣的大亮山全面植树造林是个大工程,要做的事很多。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杨善洲艰苦奋斗,一直秉持“少花钱多办事”的理念。请来帮忙的工人没房子住,杨善洲就花7 000多元钱盖了40多间油毛毡房,一住就是8年;没钱买农具,于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做的;没有肥料,他和工人们就提着粪箕捡牛马猪粪作底肥……多年来,他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长期住在油毛毡房里,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荆条编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夏天热,冬天冷,下雨天被子常被淋湿。偶尔下山几天,老鼠就会把被子咬得到处是窟窿。但每次一有新房,这个执拗的老人都会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1999年11月,在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小心踩着青苔滑倒,一只手严重划伤,左腿粉碎性骨折。他急得不得了,心里想的都是:“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大亮山,看不到亲手栽起来的树木了。”杨善洲本来没有手机,骨折住院治疗期间才买了一部,为的是每天在医院听到林场的消息。半年后,身体刚刚恢复,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
有人为杨善洲算过一笔账:1亩地种200棵树,5万亩就是1 000万棵,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算,总共就是3亿元。然而,作为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杨善洲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每月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这笔钱调到了每月100元。杨善洲不仅不要钱,还经常给林场贴钱。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发工资。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扎根大亮山林场的20多个年头里,他带领当地人民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修建了18千米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千米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人民通了电、通了路。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一个共产党员心系群众、为人民群众干实事的理想信念。为官多年,他没有留下什么“关系”和遗产,却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扎实工作,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片绿荫,留下了一份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5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