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定义文化:“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中国考试文化历史悠久,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完善于唐、发展于宋、中落于元、鼎盛于明、终结于清。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凝聚与整合,受到了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拥护,为中国历朝历代发掘和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有益于文化文明的普及与传承,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晚清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束缚,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国家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为国家的一种良好风气。从社会层面来说,大部分人仍将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将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门槛。但是考试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导向,比如“学而优则仕”“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
非学历证书考试作为学历教育考试的一种重要补充,也受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它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其功能和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说,非学历证书考试文化是在长期的考试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广大教育考试工作者认同和遵循的一种文化,是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集合体。具体来说,它包括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良好的考场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监考人员、考务人员以及考生的行为,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期待等都是考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新时代如何加强非学历证书考试文化建设、创新非学历证书考试文化?笔者认为,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弘扬传统考试文化传统和精华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规范高效的管理、热情周到的服务积极,倡导一种公平、公正的考试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考试价值取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