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经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特点及互动

生态经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特点及互动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使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因此,乡村旅游活动项目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加强农户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生态经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特点及互动

乡村旅游不但具有旅游的一般特点,也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样性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型尝试,游客到乡村旅游不单是观光活动,还包括娱乐、民俗、休闲等活动。游客可以参与体验农事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活动,充分体验农民生活情趣和民风民俗,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知识,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

(二)自然性

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使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休闲性

乡村旅游是人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或“改变环境,放松心情”式休闲旅游的重要形式。因此,它具有强烈的休闲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行为的经常性

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主要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是城市居民周期性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2.旅游者以自我组织形式为主

与团队旅游不同,乡村旅游者主要采取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以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自己组织线路及相关事宜,旅游活动安排较宽松。

3.游客多前往居住地附近的乡村(www.xing528.com)

由于受双休日时间限定、出行手段和其他因素影响,旅游者多选择距市区1~2个小时车程范围的乡村。

(四)生产性

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成果,而且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可拓宽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又可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大众性

较之于高端旅游,乡村旅游因为无须提供豪华住所、高价食品等,也大都没有“景点门票”的入门成本,所以具有低成本、低价格的特点。这一特点适应了大众化消费的需求,因此作为现代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是大众化的。从国内外来看,乡村旅游消费已经普及到普通城市居民,尤其是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主要客源,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而且高层次的旅游消费形式。消费者选择乡村旅游,注重的是质量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乡村旅游应该注重大众化的项目和大众化的消费。

(六)融合性

旅游过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碰撞、取舍和融合。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多数是城市居民,从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游客本身所携带的文化是“强势文化”,而乡村旅游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这样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当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会产生巨大冲击并逐渐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旅游文化现象。

(七)参与性

所谓参与性,主要是指旅游者不再像观光旅游那样仅仅是走马观花,而要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切身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参与乡村的生产生活过程;另外,乡村旅游的供给者即农户也要融入旅游过程中,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服务,甚至本身就作为旅游载体、景点和项目,参与旅游过程中。因此,乡村旅游活动项目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加强农户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乡村旅游还要调动乡村社区居民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使整个乡村社区居民受益,也真正体现出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特质。

(八)低风险性

发展乡村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较低。这是因为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略加整修、管理,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且经济收益也较其他旅游形式多一个收入层次,即有来自农业本身的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