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河床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河床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化的河床是指河床避免硬化处理,通过各类技术手段使其具有多样而稳定的底质条件、自然的形态和多样化的水流条件。结果表明,在水流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河床底质有密切关系,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较小。

生态河床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化的河床是指河床避免硬化处理,通过各类技术手段使其具有多样而稳定的底质条件、自然的形态和多样化的水流条件。

(一)多样而稳定的底质条件

有学者通过对长江、黄河、东江和拒马河等河流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河床底质组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流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河床底质有密切关系,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较小。与组成均匀的河床底质相比,底质粒径组成范围广的卵砾石河床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不仅为附生动物提供了很大的附着面积,其缝隙也为底栖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和避难场所。淤泥底质和沙质河床空隙小,栖息地丰富性较低,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也相对较低。此外底质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底栖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底质粒径组成范围广的卵砾石河床相较淤泥和砂质河床稳定性高,因而其生物多样性也较好。而且,卵砾石河床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生物容易在其表面聚集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可使水体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增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可有效吸附降解水体污染物,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所以说由粒径大小不一的卵石组成且有水草生长的河床是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基质类型,如图7-19所示。

图7-19 保持宽级配的卵砾石河床,提高生境的多样性(www.xing528.com)

(二)近自然河流形态塑造

河流的近自然治理要求河道岸线要设计出宽窄相间的不规则变化,同时使主槽保持一定的蜿蜒度,为生物提供多样的水流环境。同时忽宽忽窄水面的河道具有较强的调蓄能力,可使洪水峰值流量减少,迟滞径流蔓延,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

近自然河流治理还要求在河道中心适当放置天然石块,营造江心洲;在河岸水边配置石块、原木,营造河岸缩进部分或弯曲部分的水坑,为鱼类提供产卵场和幼鱼栖息地;在水流中设置落差,形成浅滩和深潭,使河道形成富有缓急变化的水流,并营造随水位变化的水陆过渡带,为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也能提高河流的自净效果;岸坡设计避免顺直,要具有或陡峭或舒缓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凹凸起伏,以营造不同的滨岸环境和岸边的水流条件;滨水绿廊中建设河边防护林,除了能够遮阳蔽日,为居民提供惬意的休闲空间、为水边生物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还能为哺乳类动物、鸟类、昆虫提供必要的通道和栖息地,为水里的鱼类提供食饵,同时也能降低汛期河岸附近流速,保护河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