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基本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水利理论而言,要求扩大水利建设理论的范围,从满足人类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扩大到同时满足生态系统和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从满足人类防洪除涝的需求扩大到同时满足人类对水质保护、景观、亲水、接触自然、水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用“大水利”的概念将其区别于传统水利。
刘树坤教授于1999年提出了大水利理论,其定义是:“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的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以下三个重大原则:
(1)河流的治理不能只局限于河道的治理,必须以流域的国土综合整治为基础,才能把河治好。因此,水利建设工作要和国土、资源、农、林、环境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做好流域的综合整治和管理,为河流整治打好基础。
(2)水同时具有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传统的治水理念只以开发水的资源功能,如供水、水力发电等,新的“大水利”理论则要求同时开发和保护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
(3)水利建设的目标除了保证防洪安全之外,还要把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包括其他生物的舒适度作为目标,最终是保障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流域社会的富裕度。概括来说就是水利建设的目标是追求流域的“三度”,即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二)大水利理论的基本框架
大水利理论的框架如图6-1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图6-1 大水利理论框架
第一层次是大水利的基本目标,即实现人与水的和谐,也是我们水利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层次是大水利理论的三大任务,即创建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滋润的国土;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层次是实现三大任务需开展的基本工作,即为了创建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需要完成防洪、资源、水质、亲水、景观、水绿网络等六方面的工作;为了创建滋润的国土需要完成对地下水、水面、绿地、生态环境、灾害风险等五方面的管理;要创建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解决国土的承载力,形成节约型、循环型及和谐的社会。
第四层次是实现三大任务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涉及丰富的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创新技术、管理制度等。
第五层次是文化层次,即在实现人水和谐的过程中形成的水文化。优秀的水文化可以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和发扬优秀的水文化,在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创建现代的水文化。
以上这五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大水利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
(三)大水利的基本研究内容(www.xing528.com)
大水利的基本内容是完成以下三大任务。
1.创造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
(1)建设安全的水边空间。水边的安全包括防洪安全、河流水质安全和资源安全。资源安全除了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之外,还涉及粮食、水电能源、生态安全等因素。防洪安全与其他安全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综合考虑相互影响,合理地确定防洪安全的标准。
防洪安全包括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城市防洪安全和山区防洪安全。需要研究洪水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及时准确地发布洪水预报和警报、对防洪工程进行科学管理,包括科学制定相关的防洪规划。水边空间是人与水接触的区域,保证水边空间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2)建设舒适的水边空间包括三方面内容:亲水设施建设、景观建设和水绿生态网络建设。
亲水设施建设是指创造适于居民和小动物接近水面的环境。亲水是人类和动物的天性,好的亲水环境也是人水和谐的基础。在水边建设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和戏水设施等,创造居民在水边休闲娱乐的环境,同时也要创造小动物到水边饮水和戏水的条件,满足这些动物生存的基本要求。
景观建设也是为了满足居民回归自然的审美需求。河流是自然之物,水边空间的景观建设要尽量展示河流蜿蜒、多变的自然美,体现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水文化,避免河流景观的过度人工化,如过度在水边导入园林技术、简单模仿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的景观作品等都是不恰当的。创造适合当地地域文化特征,且有个性、有魅力的、富于季节变化的水边景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水绿生态网络要求沟通水系,在水边保持足够的绿带,形成连续的生物廊道,满足生物求偶、觅食过程中自由移动的需求,同时水绿生态网络也是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所必需的。
2.建设滋润的国土
建设滋润的国土也是大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维持健康的流域水循环,同时对流域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风险管理,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滋润的国土。
(1)流域的国土应当是滋润的,其表现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流域生态环境是受流域水循环支配和影响的,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中要确保流域的生态需水量,通过洪水资源化和水资源的配置,在流域内维持稳定的地下水位,保持合适的水面面积和绿地面积。在流域防洪排涝规划中尽可能地增加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和地表入渗能力。
(2)流域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也会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在流域国土规划、城市防洪规划中要充分纳入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影响。
3.建设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流域社会
大水利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支持流域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流域的发展又往往受制于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因此要提高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承载力,以满足流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包括:在流域内形成节水型社会、循环型社会和和谐社会。
为了形成节水型社会和循环型社会,要发展各种节水技术、污染控制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和提高水体净化能力的生态修复技术,同时对流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水利建设中要通过建设和完善各种涉水的法规体系,完善水利管理体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