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水作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之一,各类神话和传说无不以水为主角,由此形成的对水的无限崇拜,将水对自然界的作用放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深入,对水的认识也由盲目崇拜而趋于理性。
大禹是我国治水的先行者,也是因治水而执政的第一人,反映了我国古代治水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大禹治水之前,其父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治水策略,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大禹意识到鲧治水不成功的主要症结,采用变堵为疏的治水思路。他首先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确定了存在淤积等问题导致行洪不畅的河段。在充分实地勘测调研的基础上,对洪水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他采取了“治水需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思想,并根据水灾的轻重缓急,确定了治水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他各地。大禹治水的核心是尊重水流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充分发挥和利用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加以最小的人力作用治理洪水。利用自然地形,使洪水归流入海。大禹治水是我国早期人们利用自然界水流的运动规律,规避自然灾害的典型例证,其治水思想对今天防洪排涝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传》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记载:“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描写的是人、水、山之间的关系,其深层含意是借物喻人,用山比附儒家的核心观念“仁”、“智”、“勇”,指出了人与水的品格的关联性。《管子·水地》中也说道:“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故曰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告人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这些大量的叙述,就是强调“水”对于人类的本源性和重要性,人有水则生,无水则亡;“水”的清与污之品质,直接与人的道德品行相辅相成。坚持敬水、护水以固本正源,方能利万物持续繁荣,这应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合理主张。
孔子以水为师,以水悟道,被后来的孟子、荀子等所继承。通过水推衍出儒家安身立命处世的道德和准则。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从此可以看出,孟子继承了孔子以水悟道的精神,得出了极富深刻见解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水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傍晚去他人家里借水火,没有一家不借的,得之水火,人心就满足安定了。水对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的强调,在孟子那里可见一斑。同时,借水劝君,以此启迪君主治国之道。
总之,儒家视野中的水充满道德伦理性,孔子开其端,孟子承其志,荀子继之发扬光大。孔子主要是通过观水悟其道,看到了水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在他看来,水有包容、自信、自强不息、勇敢前进等可贵的伦理精神。孟子把水的自然属性应用到人性的说教和生活之中,说明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保证,人应当重视它、爱护它。荀子已经把水浸润到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当中,从人性善恶到君王施政,都可以从水的特性中获得启迪。“孔孟之水说”是从水的某一特性来比类,而荀子不仅看到了水的特性,而且还看到了水具有利与弊的两面性,荀子之水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此而言,可以说儒家的伦理智慧得益于水生态智慧。由于水在儒家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敬水、爱水、护水,以水为师,人水和谐,也就成为他们朴素的水伦理观念的一种自然反映。[4]
(三)道家的水伦理意蕴(www.xing528.com)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老子看来,道就是万物之宗主,是万物之本。同时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思是道空虚无形但作用却不会穷尽,就好像渊深是万物的宗主。这就是说“道”与“渊”都是万物的宗主,“道”和“渊”是异词同意,而“渊”是积水而成,可以说“道”就是“水”。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进而又讲:“道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水也是没有形状没有物象的,水波荡漾中看水是恍惚的,看不到水的尽头,正如李白诗中描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见,在老子看来,水具有万物之母的地位,是宇宙与人类生成的元气之所在。水至高无上,所以人们应自然而然地尊之、敬之。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伦理特征
通过考察创世神话以及以儒家、道教、佛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水伦理思想的萌芽,尽管表述各有不同,但概括来说,它们至少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水对人类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各派思想家无不认为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将人水和谐视作人类与周围自然界关系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正是古代人水关系优良,水环境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现代我国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思想源头。
第二,对水的敬畏和崇拜是人水和谐的重要基础。古人认为水是大自然恩赐的重要财富,水资源是上天赐予的,人类必须对水资源充分尊重,才能从中得到其恩惠,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由此,古人形成了尊重水资源、善待水资源,才能受益于水资源的道理。
第三,以水为师,以水性熏陶德性。由于水被赋予了伟大的神性、德性和佛性,因此学习水的特性,以水悟人,以水为师,以水性修德、修道和修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精神的一大特色。正是水的这些独特性和它具有的生态智慧与价值,长期以来不断启迪着儒释道三家如何尊水、敬水、治水和用水[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